论东北地区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地位

作 者:

作者简介:
吴祖鲲,中共吉林省委党校。

原文出处:
社会科学战线

内容提要:

“现代化”,一般是指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过程,人类社会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清朝入关后,为了维护所谓的“根本之地”,对东北地区实行了全面封禁的政策,使东北成为中国最封闭、最落后的地区之一。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从增加财政收入和抵御沙俄侵略的需要出发,对东北的封禁逐渐松弛,东北移民迅速增加。迅速使东北成为全国最具活力的新兴开发区。民国时期东北地区经济近代化在我国处于领先地位。建国后,东北地区成为国家重点建设的工业基地。总之,在自然的、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文化的等多种因素的作用下,东北地区成为我国现代化起步较早,发展较快的地区。


期刊代号:K4
分类名称:中国现代史
复印期号:2006 年 07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一、现代化的概念和特征

      “现代化”在日本称近代化,我国又有“工业化”的提法,一般是指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过程。现代化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现代化是个全面的社会变革过程。它不仅是经济技术革命,也包含着人类思想和行为一切领域的变化。

      2.现代化是个历史变化的概念。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化的主题和内容也在不断更新。布莱克(C.Black)认为,现代化是有阶段的过程,一切社会进行现代化的过程都可以区别出不同的水平或阶段,他将现代化的进程作了分期,即准备时期、转变时期、高级现代化时期和国际一体化时期。在我国,学术界也有把早期工业化称为“近代化”阶段。

      3.现代化是个全球化的过程。对发展中国家而言,现代化过程实际上就是接受西方发达国家的影响,逐渐克服传统社会非现代化因素的过程,也就是全球同质化的过程。

      4.各国现代化进程具有区域不平衡性。不仅各个不同的国家,即使一国内部的不同区域,现代化也不是按统一的模式进行的。英国经济学家悉尼·波拉德(Sidney Pollard)曾提出了一个“发疹”理论。他认为,工业化过程好像“发疹”的过程:新兴工业城市好像一个个小红点,起初各国都有红点出现,但有稀有密;隔了一段时间之后,有些地方的红点增多了,红点更密了,红点与红点之间连成片了,而另一些地方的红点仍然是稀疏的、点缀性的。因此,红点的分布和红点的扩散可以作为工业化进展的标志。波拉德的“发疹”理论不仅有助于说明各国现代化进程的不平衡性,而且也有助于说明一国内部各个区域现代化进程的不平衡性。但波拉德的理论还包含了这样一个内容,即上述发展的不平衡性并不妨碍各国共同构成一个经济的整体,以及一国国内各个发展不平衡的区域共同构成一个经济的整体。一个地区在工业化方面先走一步之后,它往往给另一些后进的地区带来发展的机会,而后进地区的工业化虽然开始得较晚,但它们的周围还有一些更落后的地区,所以它们仍然有利可图,仍然有相对的优势可以利用。中国作为一个幅员广袤的大国,这种区域现代化的不平衡性就更加突出了。因此,在研究我国的现代化问题时,一定要加强区域研究。

      二、东北地区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地位

      1.开放前的东北是中国最封闭、最落后的地区之一

      清朝入关后,满清统治者从狭隘的民族立场出发,为了维护所谓的“根本之地”,对东北地区实行了全面封禁的政策。清政府的封禁政策不仅限制了关内移民的大量流入,阻碍了东北的区域开发和社会经济发展,而且使东北地区长期处于封闭状态,比较关内地区,东北社会经济更加落后。

      封禁下的东北行政组织与军事组织合二为一,社会处于清政府严密的军事控制之下。清入关后,在东北实行八旗驻防制度,先后设置奉天、吉林、黑龙江三将军,统治各旗人民,镇守东北边陲。后来虽然在一些汉族聚集区设立了府州县民治机构,但在东北只是辅助性行政机构,东北军政大权皆由三将军统辖。在这种军事化管理下,东北社会缺乏变革的活力,使东北地区与关内地区的差别进一步扩大。

      2.清末东北成为全国最具活力的新兴开发区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从增加财政收入和抵御沙俄侵略的需要出发,对东北的封禁逐渐松弛,东北移民迅速增加。据统计,从1850年到1910年,东北人口由289.8万人增长为2158.2万人,60年间净增人口1868.4万人,平均每年增长30余万人。其中绝大部分是从山东、河北移来的农民。移民的增加和清政府的弛禁放垦政策促进了东北的土地开发。随着人口和耕地的增加,东北地区的农业生产迅速发展。据1908年调查,东北五大主粮年产量总和为800多万吨,当时人均口粮1000斤以上。东北地区每年向市场提供大量的商品粮,粮食的商品率迅速提高,从各种资料反映的综合情况,清末东北的粮食商品率在30~40%左右。①

      1861年牛庄(营口)开港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势力开始向东北渗透,东北大豆对欧美的输出明显增加,东北粮食生产迅速被纳入世界市场中。

      中日甲午战争后,外国资本竞相进入东北,设厂开矿,近代科学技术、生产设备和经营手段也迅速传入东北,对东北传统的手工业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东北传统手工业为适应新历史潮流,逐渐采用新工艺和新设备,传统手工业开始了近代化历程,近代产业开始形成。与此同时,随着以兴办近代工业为内容的洋务活动的展开,东北地区的采矿业和机械制造业也开始兴起。随着粮豆贸易的发展,工业的勃兴,东北金融资本和商业资本也日趋活跃。

      1903年,中东铁路全线建成通车,形成东北丁字形主干铁路运输大动脉,通车里程为2425.3公里,东北的交通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一方面为帝国主义掠夺东北丰富的资源提供了条件,同时在客观上也为东北区域内外经济联系提供了便利,促进了区域商贸市场的发育。大量外商深入到东北内地各个角落,把东北城乡经济联为一体,逐渐形成统一的区域市场。

      随着商业贸易的活跃,在东北各地形成了具有不同辐射范围的商贸中心城镇。奉天省城奉天不仅是清代东北地区的政治中心,也是东北南部地区一个传统的商业中心。除了拥有数千家作坊和店铺外,还设有大批官办金融机构、市政设施及近代企业。号称“南满三港”的大连、营口和丹东作为东北地区重要的进出口贸易口岸迅速崛起东北北部的哈尔滨和齐齐哈尔也成为重要的商贸中心。哈尔滨地处中东铁路与松花江航运的交汇之地,发挥着水陆交通枢纽的作用,成为东北北部的商品集散地和贸易中心,出现了“商贾辐辏,货物云集,贸易兴盛”的繁荣景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