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的国学教育及价值解读

作 者:

作者简介:
熊贤君,深圳大学师范学院教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深圳 518060)

原文出处:
民国档案

内容提要:

民国时期国学教育运动在内忧外患中形成,表征着教育界、学术界的深刻忧患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为拯救中国文化,他们通过成立国学教育机构、开展国学研究、中学教育渗透国学、中小学读经等方式推进国学教育。他们爱国和弘扬中华文化的热情应予肯定。国学教育运动推进了国学的研究,培养了众多国学教学与研究的人才,有助于弘扬中华文化,提高民族自尊心、自信心。


期刊代号:K4
分类名称:中国现代史
复印期号:2006 年 06 期

关 键 词:

字号:

      20世纪三十年代,中国教育界悄然掀起了一场国学教育运动,在大中小学产生了相当的影响,随即引起了一场声势颇大、旷日持久的纷争。几十年后的今天,应当如何看待这一场国学教育运动,它给我们留下了一些什么值得反思的问题。本文试对这一场国学教育运动的价值从一个新的视角做出新的解读。

      一、国学教育运动的形成

      国学教育运动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形成是必然的。清末在“中体西用”思想指导下开始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文化,中国传统的“中学”多少占有一席之地,在如林般的新学中,特地设置“存古学堂”以保存国粹。民国初年,蔡元培对清末教育进行了脱胎换骨的改造,经学在大学被五马分尸,在中小学干脆被取消,直接导致袁世凯政府掀起一股复古倒退的逆流。新文化运动中一大批留学欧美的学生归国,并在教育界的影响迅速扩大;伴随着杜威、罗素、孟禄、柏克赫斯特、推士等欧美哲学家、教育家、科学家来华,欧美教育在中国的影响如日中天。以“壬戌学制”的颁布为标志,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教育在中国教育界占据着绝对的统治地位。从这一段中国教育现代化的过程来看,教育上每每向前推进一步,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教育就发生膨胀,中国传统文化的地盘就失落一部分。非但如此,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在很多人士看来,中国传统的价值体系分崩离析,社会道德沦丧,尔虞我诈,弱肉强食,各种社会矛盾加剧——这些表象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失落有着直接关联。

      中国教育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这些怪象,使一部分有强烈忧患意识的教育家、文化名流忧心忡忡。五四以后,人们由担心逐渐转而采取行动挽救国学,藉以缓解上述纠缠在一起复杂棘手的社会矛盾。1922年北京大学筹设的研究所中开辟了国学门,1925年清华学校等国立大学创建研究院国学门或传统文化研究和教育的机构。紧接着,燕京大学、辅仁大学、金陵大学、齐鲁大学、岭南大学等教会大学,也相继设立了研究国学的专门机构。这些国学研究机构的成立,表明精英知识阶层已经注意到了在中国教育现代化过程中拯救国学的问题,但影响的圈子还比较小。

      在教育界产生广泛影响的事件是国际联盟教育考察团的调查考察。南京国民政府鉴于美国教育对中国至深至巨的影响,遂请第三者——以欧洲国家为主体的教育考察团来华考察。① 国际联盟教育考察团于1931年9月30日抵达上海,先后在上海、南京、天津、北平、河北定县、浙江杭州、江苏无锡、苏州、镇江和广东广州等地考察教育。十二月中旬结束。1932年12月,国际联盟教育考察团报告书《中国教育之改进》由国立编译馆翻译出版,戴传贤、朱家骅分别为该书作序。“报告书”指出:“外国文明对于中国之现代化是必要的,但机械的模仿却是危险的。”极力主张中国的教育应构筑在中国固有的文化基础上,对外来文化,特别是美国文化的影响,抨击甚力:“现代中国最显著的特征,即为一群人所造成的某种外国文化的特殊趋势,不论此趋势来自美国、法国、德国,或其他国家。影响最大的,要推美国。中国有许多青年知识分子,只晓得摹仿美国生活的外表,而不了解美国主义系产生于美国所特有的情状,与中国的迥不相同。”还深刻地挑明:“中国为一文化久长的国家。如一个国家而牺牲它历史上整个的文化,未有不蒙着重大的祸害。”②

      国际联盟教育考察团调查时间虽短,但报告书《中国教育之改进》却能切中时弊,道出了人们十分忧虑痛心疾首而又无从下手解决的问题,因而与孟禄、推土等美国教育家、科学家在中国的调研相比,影响的力度、深度和广度明显大得多③,“在教育界引起广泛注意”④。以后中国教育界出现的国学教育运动,诸如广东、湖南的中小学读经、几家国学专修馆的诞生,乃至于江西的“新生活运动”中某些复古性质的“四维八德”等教育内容的再次粉墨登场,都与国际联盟教育考察团的考察和报告书《中国教育之改进》的出版有着前因后果的关系。最直接的影响是给无锡国学专修馆以极大的鼓舞。无锡国专创办于20年代初,请国学大师唐文治为馆长。唐文治宣布“以救正人心,复兴中国文化,发扬民族精神为本”的讲学宗旨。⑤ 后来略变办学宗旨,改为“研究本国历代文化,明体达用,发扬光大,对世界文化有所贡献”。唐文治长国专最为欣慰的是,国际联盟教育考察团代表唐克尔·培根参观后发出这样的感慨:“我们来中国看过很多学校,读的是洋装书,用的是洋笔,充满洋气。这里才看到纯粹中国文化的学校,才看到线装书和毛笔杆。”并予以高度评价:“贵校为研究‘国学’之最高学府,负有保存固有文化之责,与普通学校之使命不同。”⑥ 稍后,《国专季刊》对此事还有详细报道,使得无锡国专师生踌躇满志,均以“继绝学”自命,“痛旧道德之沦丧,新文化似是而非”,“深愿以淑人心,扶世道,救中国”。⑦

      正因为如此,现代中国国学教育运动兴起是有其复杂的外部原因和深刻内部原因的。

      二、国学教育实施举措

      具有强烈忧患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教育界、学术界人士,掀起国学教育的声势,使社会认识到推行国学教育绝不是包装,不是作秀,其指归在于使国学教育得到落实,深入到学校的课堂,进入到学生使用的书本,整合进学生的知识结构中去。教育界、学术界人士边实施边探索,采取了行之有效的国学教育推行举措。

      (一)创办国学教育机构

      要使得一项事业得以兴盛,就要有一个专门的机构来督导推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掀起的国学教育运动,第一个专门机构当推无锡国学专修馆。1920年冬,唐文治因目疾加深,辞去上海工业专门学校校长的职务,回到无锡寓所。其时,浙江有识之士施省之发起创办无锡国学专修馆,聘请唐文治为馆长,授徒讲学。此举正合唐文治之意,欣然应允。随即在无锡、上海、南京三地招生,第一次招生报名者便达近千人之多,最终仅录取24人,另有6名附额备取生。 次年迁到城内学前街尊经阁新址。后来规模逐渐扩大,乃更名为无锡国学专门学院,1929年又改名为无锡国学专修学校,先后请来国内名流陈石遗、钱基博、顾实、陈鼎忠、冯振、王遽常、吕思勉、周谷城、周予同、蔡尚思、张世禄、朱东润、夏承焘等任教授,并请章太炎等大师来校讲学。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