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南京国际安全区的成立

作 者:

作者简介:
王卫星,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江苏 210013)

原文出处:
民国档案

内容提要:

1937年南京沦陷前期,留在南京的一些外国人士,不顾个人安危,毅然决定留在南京,并参照法国神甫饶家驹在上海设立南市难民区的成功经验,发起设立了南京国际安全区,以保护无辜的平民免遭战火的蹂躏。安全区设立的过程较为复杂,不仅需要中国方面的同意,而且还要征得日军当局的认可。这些外国人士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在南京沦陷前成立了安全区,开始发挥保护平民的作用。


期刊代号:K4
分类名称:中国现代史
复印期号:2006 年 03 期

字号:

      1937年11月,正当日军兵分三路向南京进逼之时,仍留在南京的一些有正义感和人道主义精神的外国人,不顾自身安危,成立了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并设立了南京国际安全区,在南京沦陷后保护了大批无辜平民。目前,在国内外南京大屠杀研究领域,人们对南京国际安全区的研究相对较少,即使有关南京安全区的论著,也大多注重安全区的功能和作用,而对南京国际安全区的成立背景和经过却很少论及。本文根据新近发现的史料,就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

      一、南京安全区成立的背景

      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后,日机对南京进行了疯狂的轰炸。8月15日,日机20架,轰炸了南京明故宫机场、大校场机场等目标。这是日机首次空袭南京。此后,日机对南京进行了长达4个月的野蛮轰炸,使南京军民的生命财产遭受了严重损失。

      日机轰炸的目标主要为军事设施、政府机关,以及电力和通讯部门。但是,南京城南的人口稠密区、医院及学校亦遭日机的轰炸与扫射。8月27日,日机轰炸了中央大学实验中学、省立第三医院、宪兵团驻地、东郊遗族学校、卫生署等处。卫生署署长刘瑞恒在致行政院的呈文中称:“查近日敌机不时来侵袭我首都,本署以邻近军事区域,致昨日(八月二十六日)夜十二时,敌机飞经本署上空时,投落炸弹数枚,其中二枚落于本署,当命中制药厂后部,炸毁及烧毁厂房五十余[平]方,制药仪器及材料伤损半数,自来水管亦由地中爆出,煤气管及电线均被毁损,职员宿舍亦受震荡,裂痕多处,幸未伤人,制药厂被炸后旋即起火,由本署消防班及警察厅消防队施救,延烧至一小时始告扑灭,统计房屋、药品、设备等各项损失,约值四五万元之谱。”(注: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南京市档案馆编:《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档案》,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2页。)

      邻近卫生署的中央医院也多次遭到轰炸。德国西门子公司南京办事处负责人拉贝记述说:“中央医院里落下了15枚炸弹。这很难说是否就是把医院当作轰炸目标。但看上去很像是这样。”(注:[德]约翰·拉贝:《拉贝日记》,江苏人民出版社、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22页。) 金陵女子文理学院美籍教授魏特琳在9月26日的日记中也写道:“下午5点。罗伯特·威尔逊医生带吴博士、格蕾斯·鲍尔和我去中央医院查看了昨天中午遭轰炸的后果。尽管屋顶漆了一个很大的红十字标志,但仍有16枚炸弹被故意地投在中央医院和卫生署所在的院落里……网球场东面礼堂的西墙倒塌,所有的窗户都破碎了。位于爆炸现场北面,离现场有一段距离的卫生署大楼的窗户玻璃也全部震碎了。”(注:[美]明妮·魏特琳:《魏特琳日记》,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74—75页。)

      美国驻日本大使C·格鲁也记录了日机对南京的若干次轰炸情况:“8月26—27日,江苏南京。南京的贫民区遭到轰炸,约100名平民死亡,其中有50人被烧死……这是8月15日以来对南京连续轰炸中最猛烈最惨酷的一次”,“9月25日,江苏南京(9月19—29日也一样)。对街道进行猛烈轰炸,在攻击政府建筑物目标的同时,中央大学、中央医院也包括在内。这些地区与军用机场、武器库、兵营并没有关系。数百名非军事人员被炸死,数千人受伤。”“11月24日,江苏南京。日机20架轰炸了中央商场地区,炸弹落入国立博物馆附近,法国教会,以及小商摊密集的商业街,约40名平民被炸死。”(注:《南京事件资料集—美国关系资料编》,(东京)青木书店1992年版,第26—27页。)

      日机的野蛮轰炸,使许多市民无家可归,沦为难民。然而日军连难民也不放过。9月22日,日机对南京进行了多次空袭,轰炸了国民党中央党部、南京市政府、下关火车站等地,位于下关的难民收容所亦遭轰炸。下关难民收容所系用芦席搭起的临时性建筑,日机轰炸使收容所燃起大火,“致死难民在百余人以上”。(注:《申报》1937年9月23日。)路透社记者史密斯目睹了这一惨状:“轰炸后我去下关难民收容所看了看,那情景真是触目惊心,轰炸现场到处是遇难者的遗体。大多数难民居住的简陋小屋被炸弹点燃,燃起了熊熊大火,从烈火中冒出的浓烟形成了一股巨大的烟柱矗立在空中,在很远的地方也能看见。”(注:[日]洞富雄编:《日中战争南京大屠杀事件资料集——第2卷英文资料编》,第85页,转引自[日]笠原十九司:《南京难民区的百日》,(东京)岩波书店1995年版,第17页。)

      拉贝看到日机轰炸下的穷苦平民,心情十分沉重,他在日记中写道:“每次响起警报声时,一大批穷苦的居民(有男人、女人和孩子)奔跑着经过我的房子到五台山去,那里的山丘下挖有一些较大的防空洞。这是一种灾难。我真不愿意看到这种痛苦的景象,何况妇女们怀里还抱着很小的孩子。”(注:[德]约翰·拉贝:《拉贝日记》,第39页。)在南京的许多外籍人士都认为在这种危险的情况下,应当给予南京人民一些帮助。拉贝在日记中写道:

      我绝对不想为了任何东西(洋行的或是我自己的一些破东西)轻率地去拿我的生命冒险。但是,这里还有一个道德问题,我作为一个“正派的汉堡商人”至今还无法跳越过去。我们的中国佣人和职员连同他们的家属约有30人,他们都在看着“主人”。如果他留下,他们就忠实地站在他们的岗位上直到最后一刻……迄今我还无法作出辜负人们对我寄予信任的决定(像我这样一个在平时毫不起眼的无用人,人们还如此信任,这怎能不令人感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