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际“反修”到国内文革的历史反思

作 者:

作者简介:
魏绍馨,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山东 曲阜 273165)

原文出处:
齐鲁学刊

内容提要:

1950年代后期,中国在政治上坚持所谓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纯洁性”,进行了大规模的国内外“反修斗争”,并由此总结出一套“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反修斗争”强化了建国后一个时期内的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终于导致了历时十年之久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积极态度总结历史的经验和教训是开拓创新的重要前提。


期刊代号:K4
分类名称:中国现代史
复印期号:2006 年 0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从发动所谓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到现在,已经过去了半个世纪的时间,国内关于十年文革的研究、特别是对文革以前的中苏论战及反修斗争的研究还是很不够的。实际上,反修斗争和文革二者是一个问题的两个不同的阶段。若没有对文革前十年间反修斗争的深入研究,就无法说明后十年文革为什么会出现,也就无法说明为什么批判刘少奇的“赫鲁晓夫式的修正主义”会成为文革中的重要内容。认真研究这段历史,对于我们总结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

      从1953年我国实行“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开始,急于求成的左倾思想逐步抬头,批判胡适,声讨胡风,发动“农村社会主义高潮”,加快“城市社会主义改造”等等,极左思想指导下的社会运动一个接着一个。1956年2月,苏联共产党召开了第二十次代表大会,公开揭露和批判斯大林的左倾教条主义与个人崇拜所造成的严重后果。之后,中国共产党迫于苏共二十大的反左思潮,开始加入了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和左倾教条主义的行列,并且正式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但当时我们只承认若干年来我国学术界在某些方面接受了斯大林个人迷信的影响,在党的领导方面似乎还没有意识到有什么教训可以总结。如果总结苏联共产党的教训的话,那就是作为领导者今后“应该使错误限制在个别的、局部的、暂时的范围内”,而不应让它“变成全国性的或长时期的错误”[1] (P11)。这表明当时的领导者并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在实际生活中已经产生了的1950年代那种从上到下的左倾错误,甚至还在主观上坚信自己走在一贯正确的道路上。

      1956年底到1957年初,由于斯大林的去世,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倾教条主义与大国沙文主义政策“解冻”,匈牙利、波兰等苏联的“卫星国”出现了批判斯大林的群众运动,爆发了大规模的游行示威,而且很快波及到中国。中国当时刚刚接受了苏共二十大的“反左”口号,这时国内外政策又迅速由反对左倾教条主义,转回到批判右倾修正主义,由批判斯大林的个人崇拜,转向批判南拉夫和铁托,并为斯大林的“伟大功绩”辩护,同时开始大讲阶级斗争,强调知识分子的改造,重新解释双百方针。

      1957年7月,毛泽东在《事情正在起变化》一文中认为“左倾教条主义”只是一部分人“看问题的方法有左的片面性”,但这些人“大都是忠心耿耿,为党为国”的革命者,而另外一种“修正主义或叫右倾机会主义”,则是“比较危险”[2] (P423)的。1957年11月,在莫斯科召开的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与工人党代表会议的宣言中,既肯定了苏共二十大不仅“对苏联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而且“开辟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新阶段”,同时又按照中国共产党的调子强调“在目前的条件下,主要的危险是修正主义,或者说右倾机会主义”[3] (P11)。在当年苏联最高苏维埃庆祝十月革命40周年会议上的讲话中,毛泽东强调:“在目前,反对修正主义的倾向尤其是迫切的任务”[4] (P6)。自此以后,反对修正主义或右倾机会主义成为中国内外政策的基点,一切政治斗争都是为了反修防修,直到文革结束。

      1958年中国共产党的左倾路线极度膨胀,在国内又掀起了全民“大跃进”运动,开始向共产主义进军,而且把一切对这种“大跃进”的批评都视为不怀好意的攻击。为此而在国内外进行了捍卫“三面红旗”和批判“右倾机会主义”的斗争。从1960年开始,又借纪念列宁诞辰90周年之机,在全国各报刊连续发表了一系列反修文章,批判的对象表面上是一贯不听斯大林指挥的南斯拉夫及其领导人铁托,实际上批的是斯大林去世之后苏联共产党及其领导人赫鲁晓夫。批判的基本方法是大量引用马克思和列宁针对他们那个时代的言论,去论证20世纪中期社会主义国家面临的许多问题。凡是不符合几十年以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言论,统统被批判为“现代修正主义”,而对现实生活中出现的许多重大变化,却视而不见或避而不谈。1960年,在《红旗》杂志和《人民日报》上大张旗鼓刊登的《列宁主义万岁》、《沿着伟大列宁的道路前进》等文章都是不顾事实而言过其实的典型代表。以这种夸张失实的舆论向导为背景,1960年代掀起了声势浩大的国际反修斗争。实际上,在列宁去世之后的近半个世纪内,世界格局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可是当时的一些以反修为主题的文章还是高喊着“保卫列宁主义”的口号,把凡是不符合几十年前列宁主义的言论,统统称为“现代修正主义”加以无情批判。这些反修文章用不同的形式重复着列宁关于“现代修正主义”、“第二国际修正主义”、“机会主义”的相关论述,对1950-1960年代的所谓“现代修正主义”进行讨伐。在文艺领域,1958年,姚文元出版了《论文学上的修正主义思潮》,批判胡风、冯雪峰等人的“修正主义”文艺思想。1960年初,为了开展国际范围的反修斗争,《文艺报》第1期首先发表了反修社论《用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为争取文艺的更大丰收而奋斗》,同时发表了重要的署名文章《更高地举起毛泽东思想的旗帜》。这两篇文章发表后随即由《人民日报》全文转载,与林彪的《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相呼应,在全国掀起了“大树特树”毛泽东思想,的“绝对权威”,批判国际“修正主义”的浪潮。当时的国家领导者认为,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苏联及大多数国家的共产党都被“修正主义”者篡夺了领导权,马克思主义学说也被他们篡改为“现代修正主义”的理论。所以,中国共产党要在全世界高举毛泽东思想的伟大红旗,传播中国革命思想,以便推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向前发展,使“井冈山道路通天下”。同年7月,在北京召开了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三次代表大会,总结了几年来“反胡风”、“反右派”、“大跃进”和“反右倾”等运动取得的“伟大成就”,深入开展“反修斗争”。形成了1960年代初反修斗争的第一个高潮。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