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卖官述略

作 者:

作者简介:
王曾瑜,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北京 100732   王曾瑜(1939-),男,上海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河北大学特聘教授,研究方向为辽宋金史。

原文出处:
史学集刊

内容提要:

宋朝卖官可分为制度性卖官和官员私下卖官两类。宋朝设置卖官制度,既与它崇尚文官政治有关,更与它解决财政窘急颇多关涉,故进纳授官成了宋朝卖官的主要形式。进纳人按其阶级成分,主要为乡村户中的地主和坊郭户中的富商,但由于宋朝历代对进纳得官者限制很严,所卖之官主要是虚衔,导致进纳人在官场颇受歧视,不过他们有时倚势横行,实力不可低估。而与进纳制度不同,官员的私下纳赂卖官,出售的则是实职的差遣。举凡大臣、宦官、将帅、人事部门官吏等,均不乏私下卖官自肥者,尤其自宋徽宗以降直至宋亡,私下卖官之风日益炽盛,官场腐败实与私下滥卖官衔有莫大干系。


期刊代号:K23
分类名称:宋辽金元史
复印期号:2006 年 04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K244;K2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59-8095(2006)04-0060-19

      宋朝卖官也与前朝一样,事实上可区分为制度性卖官和官员私下卖官两类,今分别予以简单介绍和论述。

      一、进纳授官

      (一)进纳授官的起源和卖价

      宋朝建国后,为了革除唐五代以来军阀割据的弊政,大力崇尚文官政治。在官场中以进士等科举出身为荣,谓之“有出身”,其它入仕者为“无出身”。① 马端临说:“宋兴以来,所重者独进士,若纳粟授官,止赎刑而已,于民政无预也。”[1] (卷35)林駉《古今源流至论》续集卷5说:

      国朝诸科并建数路,得人无非奉若天道。至于鬻爵虽间举行,皆为权宜之制,故入粟六百石与补上造之请,非备边不许也。出粟五千余石,赐第班行之请,非补之则不许也。或以赈水旱,或以备籴本,无非为权宜之制。诚以鬻爵之法,虽所以济人事之不及,非所以体天道之至公。故随举随罢,终不以为经久之策。淳(宋孝宗)之君曰:“理财有道,均节出入足矣,安用轻官爵,以益货财。”则其不得已之意为可知矣。元祐之臣曰:“纳粟不如资荫,资荫不如进士。”则其轻重之意从可知矣。

      宋朝设置卖官制度,虽有进纳授官、[2] (职官55之35)进纳补官、[2] (职官55之43)进纳出身、[3] (卷33,刘述《上神宗乞郡县主只于见任文武官中选择为亲》)进纳买官、[4] (卷132)进纳官、[5] (卷36,《鲜于子骏行状》)进纳官人、[2] (职官55之41)进纳出身人、[6] (卷218)进纳人、[2] (职官55之37)进纳、[2] (职官55之36)纳粟、[6] (卷89)纳粟补官、[7] (卷2)纳粟授官、[2] (职官55之35)纳粟得官、[8] (卷115)入赀补官、[8] (卷158)纳赀授官、[2] (职官55之45)献助补官、[2] (职官55之43)献纳补官② 等各种名称,含义稍有差异,实际上则是一回事,只作为“权宜之制”。

      《宋史》卷158《选举志》说:“太祖设官分职,多袭五代之制,稍损益之。凡入仕,有贡举、奏荫、摄署、流外、从军五等。”可知当时尚没有把进纳作为一种入仕门径。另据《宋会要》职官55之29,宋朝最初施行制度性卖官,是始于宋太宗淳化五年(994)正月:

      诸州军经水潦处,许有物力户及职员等,情愿自将斛斗充助官中赈贷,当与等第恩泽酬奖。一千石赐爵一级,二千石与本州助教,三千石与本州文学,四千石试大理评事、三班借职,五千石与出身、(三班)奉职,七千石与别驾,不签书本州公事,一万石与殿直、太祝。③

      此处的“有物力户”较易解释,即是富民,“职员”估计即是“衙前职员”之简称,是指富民当衙前者。④ 其它如三班借职、三班奉职、殿直属低等武官,而助教、文学、大理评事、别驾、太祝属低等文官。“与出身”则是特授科举出身,等同于对科举末等者的恩赐,而非正式及第者。据后引的记载看来,应是科举的科目之一的同学究出身。

      此后的进纳授官也大致授低官。如《宋会要》职官55之30-32载宋真宗景德时,规定在沿边送纳军储的“酬奖”,列表如下:

       地区与军储额

       河北定州等地河北洺州等地 河北怀州等地

      卖 官 名

       陕西环州等地陕西泾州等地陕西永兴军等地

      一千石 一千二百石

      一千五百石 本州助教、文学

      二千石 二千四百石 三千石与出身

      三千石 三千六百石

      四千五百石

      主簿、县尉、三班借职

      四千石 四千八百石 六千石

      三班奉职

      五千石

      六千石 七千五百石

      诸寺、监主簿

      六千石 七千二百石 九千石 秘书省正字、校书郎

      七千石 八千四百石

      一万五百石太常寺太祝、奉礼郎

      八千石 九千六百石

      一万二千石 大理评事、殿直

      九千石 一万八百石 一万三千五百石

      诸寺、监丞,侍禁

      一万石 一万二千石

      一万五千石 大理寺丞、供奉官

      可知北宋前期至中期的卖官仍分文、武两类,文官中的主簿、县尉到大理寺丞都属寄禄官,而非实职差遣。其中官位最高的文官大理寺丞和武官东头、西头供奉官,只相当于元丰改制后的从八品宣德郎(宣教郎)和从义郎、秉义郎。

      除了粮食之外,卖官尚有多种钱财和方式。如宋仁宗康定时,韩琦建议,“听富民自雇人夫修筑”庆、鄜、泾三州城,“三万工与〔太庙〕斋郎,五万工与试监簿或同学究出身,七万工与簿、尉,八万工〔与借职,十万工〕与奉职”。这是以雇工修城费用的“工”为计量单位,进行卖官的特例。⑤

      宋仁宗庆历七年(1047),规定在河北、京东、京西和开封府:

      许诸色人进纳秆草,等第与恩泽。杂秆草每束湿重五十斤。一万五千束与本州助教,二万束与司马,二万五千束与长史,三万束与别驾,四万束与太庙斋郎,四万五千束与试衔、同学究出身,五万束与(主)簿、(县)尉、(三班)借职,六万束与(三班)奉职。

      秆草每束湿重一十五斤。二万束与摄助教,三万束与州助教,四万束与司马,五万束与长史,六万束与别驾,七万五千束与太庙斋郎,八万五千束与试衔、同学究出身,九万五千束与(主)簿、(县)尉、(三班)借职。[2] (职官55之35)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