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尔基山辽墓墓主身份解读

作 者:

作者简介:
冯恩学,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教授。(长春 130012)

原文出处:
民族研究

内容提要:

内蒙古吐尔基山辽墓墓主人戴的冠帽、缀挂的铜铃、佩带的流苏与鄂温克族、达斡尔族等的萨满相似,可以确定其身份是契丹萨满。墓主人使用金质神帽,肩上有日月图案的金牌,衣服上有“天”、“朝”等文字,其通神活动与国家命运相关,可能是服务于皇室的大萨满。从萨满在氏族内部继承、墓内有珍贵器物随葬分析,墓主可能来自皇族。


期刊代号:K23
分类名称:宋辽金元史
复印期号:2006 年 03 期

关 键 词:

字号:

      2003年5月,内蒙古通辽市科左后旗吐尔基山发掘了一座辽墓,因其内涵丰富而引起广泛关注。① 该墓墓主服饰特殊,在以往考古发现中从未见过,解开墓主身份之迷,是探索该墓的发掘在契丹历史研究中之作用的关键。本文以民族学资料与吐尔基山墓对比分析为基础,试对此墓墓主身份进行初步的解读。

      一、吐尔基山辽墓墓主是一位契丹萨满

      吐尔基山辽墓墓室内只安葬一位成年女子,墓内随葬马具和银质角号,符合契丹游牧射猎生活,与以往发掘的契丹墓相似,墓主人应该是契丹人。从其特殊的装扮可以认定其身份乃是一位女萨满,理由如下:

      第一,墓主头上“带金片圈成的冠帽”乃是较成熟的萨满帽盔。

      吐尔基山辽墓墓主是一位青年女性,头上戴的“金片圈成的冠帽”由帽圈、十字梁、顶托、罩形带四部分组成。帽圈是用一条金片绕成。帽圈之上的前后左右各起一条金片,形成半球形十字梁。十字梁交叉处是一个花形圆台式的顶托,顶托中心有一圆形凹窝,可以镶嵌宝珠。帽圈下接罩形带,即在帽圈的右侧伸出一条金片,从右脸颊向下,罩住下颌,再沿左脸颊向上伸,在帽圈的左侧与帽圈缠接。金帽各部位金片焊接,连为一个整体,唯独帽圈左侧与帽带的连接是缠扣式,可以随意开合。这种帽子的基本结构是圆圈加十字梁,我们暂称之为“圆圈十字梁式帽”。这种形制奇特的冠帽在以往出土的实物中还没有见过,在古墓壁画中也难觅其形象,但是在民族学萨满教田野调查资料中,却是常见的形制。现略举五例:

      例一,大兴安岭中的鄂温克族1989年奥米那楞祭典上萨满头戴的神帽,由金黄色的铜帽架、内衬布帽胎和垂挂彩条布组成。帽架基本结构由帽圈、十字梁和顶托构成。在黄色帽圈左右各垂一条棕红色的帽带,帽带挽系于颌下。前梁与帽圈结合部还缀挂火焰珠,黑色帽胎有四叶花和龙纹,构成二龙吐珠的图案。在顶托之上立双鹿角,顶托中心有红珠。顶托后部挂彩色布条带。② 该神帽比吐尔基山辽墓冠帽复杂,但是二者金属帽架基本结构却惊人地相似。

      例二,大兴安岭的鄂伦春族的萨满帽形式与鄂温克族萨满帽相似,以铜或铁制作圆圈和十字梁。③

      例三,珲春满族尼玛查哈拉氏(汉姓杨氏)1986年萨满野祭时头戴的神帽也是金黄色的帽架,帽架也是以帽圈、十字梁和顶托为基本构成。④ 帽架内衬红色布帽胎,两侧用红色布帽带系于颌下。顶托上插戴树枝和铜铃等物。现沈阳故宫展出的满族萨满神帽也是由金属的帽圈、十字梁、顶托以及顶托上的附加物组成。

      例四,新疆锡伯族1987年萨满祭祀头戴的神帽架为铁制,也是如此结构,由帽圈、十字梁和顶托构成。内衬褐色软帽胎,没有帽带。顶托上连缀彩色布条。⑤

      例五,1999年笔者参观俄罗斯西伯利亚科学分院考古与民族研究所博物馆时看到展品中有伊尔库茨克的科得人萨满神帽,是铁圈上加十字梁,梁顶竖立铁鹿角。

      从民族学资料可以看出,圆圈十字梁式的金属帽盔是现今北方萨满教萨满神帽的基本帽盔样式,流布甚广。其形似武士头盔,金属质地,光亮而坚硬。萨满在通神过程中不断降魔驱鬼,戴此帽盔能显示萨满的勇猛威仪。其条片连接结构可随时根据需要插戴多种饰物。这些饰物对萨满祭祀非常重要,因为他们象征着萨满的法力、精灵助手,代表萨满观念等等。如例一中鄂温克族的萨满帽在顶托部位插有鹿角,前额梁处佩红色火焰珠,与两侧的龙构成二龙吐珠图案。例三中满族萨满帽顶托插着象征宇宙树的树枝,树上挂着铃铛,其帽圈外挂铜镜,帽子顶和后部可以系挂彩色的长布条。跳动是萨满教祭祀仪式中萨满最具特征的表现手法,东北民间现今把萨满教祭祀俗称为“跳大神”。由于帽架是金属制作,较厚重笨拙,再插戴一些花饰、神偶等,就更加笨重。萨满跳动时萨满帽容易脱落,所以常常在帽圈上缠系帽带,帽带绕系于颌下,连系牢固。

      吐尔基山辽墓出土的冠帽属于典型的圆圈十字梁式的金属帽盔,现代萨满教中流行的萨满帽就是以这种金属帽为基本帽架,增加一些挂件、鹿角、内衬帽胎。这种圆圈十字梁式的金属帽盔,既不能挡风遮雨,也不能有效抵御利器对头部的攻击,还比较笨重,不适合日常生活使用。辽墓壁画中描绘的各种人物都不戴这种帽。因此,可以推测这种金属帽盔在辽代也是萨满专用的神帽。

      第二,墓主衣服腿部缀铃是萨满服饰的重要特征。

      萨满服饰中铜铃铛是重要的法器。铜铃铛“有多有少,有大有小,它代表魂魄精灵,也是神。在祭祀的各种响器中,它显得清脆、独特,烘托自然宇宙各种现象的气氛,也象征着神灵的踪迹。人们认为魂之行走是有声音的,走到哪,人们看不见,但铜铃一响就知道神来了”。⑥ 所以,萨满服饰中经常缀挂铜铃,缀挂部位包括神帽、上身正面、身后及腰带、随身神鼓上等。挂在腰带上的铜铃叫腰铃。腰铃和手抓扁鼓是东北各族萨满跳神祭祀时必须使用的两种“响器”。新萨满向老萨满学习的主要技术之一就是甩腰铃,以达到模拟各路神灵特有的行走声、飞翔声、与魔鬼打斗声等效果。与吐尔基山辽墓衣服缀铃最为接近的服饰是鄂温克族和达斡尔族的萨满袍服,如鄂温克族1989年奥米那楞祭典上萨满在膝下挂三层圆形小铜铃,1992年都故巴图拍摄的鄂温克族女萨满乌日娜的袍服也是在膝下挂三层圆形小铜铃,1992年郭淑云拍摄的达斡尔族的萨满袍服下部悬挂4层小铜铃,1957年珠荣嘎拍摄的达斡尔族黄格萨满穿的袍服下部也挂着成排的铜铃。⑦ 吐尔基山辽墓契丹女主人其膝部衣服上发现成串的铜玲约有20个,这与鄂温克族、达斡尔族萨满服缀挂小铜铃铛手法一致,是萨满服饰的重要特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