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引言 布龙菲尔德(Bloomfield 1933)提出了著名的向心结构(endocentric constructi on)与离心结构(exocentric construction)理论(合称为向心结构理论),一个结构体中至少有一个直接成分同整体的语法功能一致就是向心结构,任何直接成分都不与整体功能一致的结构体就是离心结构(中译本2004[1980]:239-43)。用向心结构理论来解释汉语中的句法结构,遇到了不少困难,围绕这些难题语言学界也争论了几十年。1950年代末1960代初关于动词、形容词名物化的大讨论,虽未明确提出向心结构的话题,涉及的却有向心结构的内容。1981年,施关淦(1981:8-12)发表了“‘这本书的出版’中‘出版’的词性——从‘向心结构’理论说起”一文,正式揭开了向心结构理论汉语化大讨论的序幕。朱德熙(1984:401-3)、陆丙甫(1985:338-51)、施关淦(1988:265-73)、项梦冰(1991:75-80)、金立鑫(1987:30-2,1992:8-17)、程工(1999a:162-94,1999b:128-44)、司富珍(2002:35-40,2004:26-34)、陆俭明(2003:387-91)、石定栩(2004:78-92)、周国光(2004)等先后发表文章,讨论“这本书的出版”一类句子与向心结构理论产生的矛盾以及解决方案。本文在评述以往学者们对布氏理论的修正或维护的各类方案的基础上,谈谈自己关于向心结构理论和汉语句法结构特点的看法。 2.各家向心结构理论观点的评与析 2.1朱德熙的观点 朱德熙(1984:401-3)提出了向心结构理论的修正案,具体内容是:“向心结构指的是至少有一个直接成分与整体在语法上功能相同、在语义上受到相同的语义选择限制的句法结构。向心结构中与整体功能相同并且受到相同的语义选择限制的直接成分是它的核心。”在布氏理论的基础上加进了“语义选择关系”,是修正案的中心内容。从实际效果看,新定义解决了“木头房子”这类布龙菲尔德理论无法解释的问题,因为按布氏理论,这类“NP+NP”只能解释为双核心;而加进“语义选择”这一层限制,这类结构就可以解释成单核心结构了。这个定义带来的问题主要有两个:(1)名词性中心语为有价名词的情况下,带“的”的定语不能脱离中心语而独立,像“塑料的弹性”、“爷爷的脾气”中,“弹性”和“脾气”都是一价名词,“塑料的”和“爷爷的”不能指代“塑料的弹性”和“爷爷的脾气”,就是说,二者之间没有相同的选择关系,因此就无法按朱德熙的想法解释成双核心;(2)新定义并没有解决“这本书的出版”“技术的进步”“这种谦虚”等结构和向心结构理论的矛盾。对于第一点,朱德熙限于当时名词配价的研究尚未开始而没有注意到;而对第二个问题,朱德熙却有清醒的认识。他说:“严格说起来,‘N的V’和‘QV’并不符合上文给向心结构下的定义。因为这两类格式里的中心语与整体语法功能不同”(1984:403)。而这恰恰是向心结构理论在汉语中遇到的核心难题。 2.2 施关淦的观点 施关淦(1981:8-12,1988:265-73)对“这本书的出版”的处理走的是“名物化”的路子。他认为“既把‘这本书的出版’说成名词性的偏正短语,又认为其中心语(核心)‘出版’是个动词,而且还不能说它是‘名物化’的观点,是跟Bloomfield的向心结构理论相悖逆的”(中译本2004[1980]:265)。用名物化来解释“这本书的出版”也存在美中不足:(1)说“出版”这个双音节的且分属动、名两个词类的词名物化了似乎还好接受,可说“他的不来”中的“来”或“不来”也名物化了就过于牵强。这里不只是“来”带有明显的动作性和过程性,而且还有副词“不”修饰。我们如果留心一下就会发现,名物化论者举例多为“名动词”,像“来”“不来”这样的例子是难得见到的(注:就是“这本书的出版”,也可以说“这本书的不出版”,因此,“名物化”的观点是无法自圆其说的。);(2)把向心结构理论当成先验正确的。有了问题不考虑这一理论是否存在缺陷,而把着眼点放在汉语如何解释才能适应该理论上。 2.3 项梦冰的观点 项梦冰(1991:75-80)力图找出一个两全其美的解决办法。一方面承认“出版”是动词,另一方面又维护布龙菲尔德的向心结构的理论,认为“这本书的出版”整体上是名词性的,而“出版”则是动词,理由是“汉语词类和句法成分的关系则是错综复杂的。” 我们认为:(1)说汉语词类和句法成分的关系错综复杂,这应该说道出了汉语的一个特点,而这一特点也是向心结构理论汉语化过程中遇到困难的深层原因。比如英语,哪类词做哪个句法成分基本上是对应的。需要主宾语的表达带有“动”性时,就采取动名词的形式来维护这种对应。而汉语的表达要求主宾语带有“动”性时,往往直接使用动词,即我们所说的动词做主语、宾语的情况。而做主宾语的动词根据需要带上定语时,中心语和整个结构的语法功能就会不一致,与向心结构理论的矛盾就随之产生了;(2)想要维护向心结构理论,又想保持“出版”的中心词和动词的位置,这在理论上和实践中都是难以做到的,这也是项梦冰的为难之处。“错综复杂”是现象,理论自身的缺陷才是本质。这是因为布龙菲尔德提出向心结构理论时,着眼的是印欧语言。汉语中“他的不来”这样的结构恐怕是布氏始料未及的。 2.4 石定栩的观点 石定栩(2004)的文章其实并不是讨论向心结构理论的,但其内容涉及的有关“的”字结构的认识,却为解释“这本书的出版”提供了思路。石定栩认为“……可以设法证明某些句法功能为名词词组所专有。如果能确定句子中的某些结构位置只允许名词词组进入,那么动词词组一旦进入这种位置,就可以认定是起了名词词组的作用,是名物化了”(2004:81)。基于这样的考虑,石定栩从原型理论出发,提出了以“典型词组的典型功能”作为标准的主张。什么是典型词组的典型功能呢?石定栩认为:名词词组的典型功能是充当主语、宾语和介词宾语,而动词词组、形容词词组虽然也能担当这些职务,却要受到很多限制,因此,充当主语、宾语和介词宾语的功能就是名词词组的典型功能。在此基础上,石定栩推论道:“完全可以把主宾语位置上的动词词组和形容词词组看成特殊的名词词组,经由某种过程转化而来。这种过程就是动词词组和形容词词组的名物化”(2004: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