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方言古浊声母今读问题的研究的相关论著,有陈庆延(1989),侯精一(1999),温端政、侯精一(1993),王临惠(1999、2003)等,但这些研究范围、对象、内容在一定程度上还不够完整,多针对个别方言点或方言区进行研究,而且多为对浊声母今读类型进行列举式描写,尚未深入探讨不同类型之间的关系及其历史层次。 本文着眼于山西方言中古全浊声母中的浊塞音、塞擦音(以下简称为浊声母)清化类型不同于一般的官话方言平声送气、仄声不送气清化规律的方言点,通过对现有材料的穷尽式考察,并联系周边方言,归纳其清化类型、探讨来源,初步确定所代表的层次。 1 山西方言浊声母的清化类型 关于中古全浊声母塞音、塞擦音清化后在今山西方言中的分派类型,徐通锵(1990)分为三类: 1)按声调平仄分化,平声送气,仄声不送气。北区、中区、东南区都有。 2)有文白异读的,文读层平声送气,仄声不送气,白读层不论平仄一律送气。主要集中在南区。 3)有文白异读的,文读层平声送气,仄声不送气,白读层不论平仄一律不送气。主要集中在中区太原片。 徐先生认为,这三种类型是早期浊音还未清化时山西方言中就并存的三种有差异的方言的残迹,侧重从语言结构的平衡对称角度来解释清化类型形成原因。即塞音、塞擦音“一浊二清”不对称结构导致浊音在清化时有两种发展的可能。 经过进一步的调查,我们发现山西方言全浊声母的清化类型还需要加以补充。首先应分为不分文白和文白有别两大类,文白有别的大类中又分为三种类型。具体情况如下: 1)不分文白类:平声送气,仄声不送气,与一般官话保持一致。该类型主要集中在晋东南地区及其他地区的中心城市。 2)文白有别类:文读系统平声送气,仄声不送气。白读系统又分为三种类型。 A.平声送气,仄声部分送气、部分不送气。该类型主要集中在晋南汾河地区和晋西吕梁地区。 B.仄声不送气,平声部分送气、部分不送气。如山西中部的并州片。 C.平声和仄声各有部分字送气、部分字不送气。主要代表点在晋北。如忻州片的五台、定襄、忻州、原平的轩岗,云中片的大同、山阴等。 本文讨论的主要对象是文白有别的类型,即跟一般官话的演变规律相异的部分,其差异主要集中在白读层次上。 2 山西方言全浊仄声字今读送气声母考察 本文根据山西省现有的市县方言志和笔者的田野调查,对中古全浊仄声塞音、塞擦音声母今读送气音的情况作了全面考察,共有33个市县有此类记载,请看表1。因晋南地区白读系统不论平仄基本都送气,而晋北地区白读系统部分仄声字送气,所以列表原则为,晋北读送气音的字尽量穷尽性列出(只列声母),然后对应列出其他方言点读送气音的情况,不读送气音的不列。
表1 中古全浊仄声塞音、塞擦音声母今读送气音情况 刘勋宁(1980:4)指出,晋语西区的方山、柳林、离石、中阳一带某些古浊塞音、塞擦音仄声字有送气白读音。例如,离石有“避、婢、拔、薄、仆、曝、叛”读作/
/、“稻、杂、炸、铡、着、择、泽、宅、族、轴、昨、柞、撞”读作/
/、“噍、集、掘、局、截”读作/
/、“沓、突、毒、犊、特、笛”读作/
/;柳林有“步、捕、佩、鼻、弼、白”读作
。 综上,晋南地区古浊声母字今读清送气音的对应规律十分严整,系统性最强。晋西及晋北白读层保留送气音的字,绝大多数是古浊人字,如“拔、白、鼻、薄、仆、弼、沓、突、毒、特、笛、夺、铎、杂、侄、凿、柞、直、值、择、犊、着、族、簇、集、掘、局、截、噍”等;上去字不多,目前发现的古上声字有“跪、造、稻、婢”等,去声字有“避、叛、撞、步、捕、佩”等。虽然读送气音的浊上、浊去字只有这10个(其中“叛”、“佩”北京话也读送气音),但都是常用高频字,且大多在各地送气类型一致,似乎反映了早期这些地区的浊音清化规律都是不论平仄一律读成送气音的。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读送气音的浊声母仄声字的字数似乎按浊去、浊上、浊入的顺序递减,在地理分布上则相应表现为由南到北的递减: 北区:古浊入字占主体,还有少数为古浊上字(“跪、造、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