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常培(1961)推测,《大乘中宗见解》以牙音
对译穿母“称”字,已然露出溪母腭化的痕迹,为牙音腭化的肇端。我们的理解是:牙音注读半腭化的穿母
,说明牙音也读半腭化的
,已走出腭化的第一步。这可视为见组开始腭化的最早记载。邵荣芬(1963)认为,在敦煌俗文学中有一些精系、知系和见系相代的例子,“不能凭一两个例子就断言当时见系字已经腭化。何况直到十六、十七世纪我们也没有发现见等真正腭化的方言,就更不能鲁莽了。” 罗先生的判断应该是正确的。我们认为判断应基于以下两点:第一,虽然只有“一两个例子”,关键看它是不是事实;第二,能否得到今方言的支持。第一点无疑是事实。第二点很重要,但罗先生没有举证。我们发现晋方言中有见系字早期颚化的现象,现提出来讨论。 本文的“晋方言”指山西境内的晋语。晋南中原官话汾河片是官话与晋语的过渡区,有些特点相同或相近,因此也多有涉及。 壹 1.1 晋方言上党片的古见系三四等韵字还保留着未颚化的读音。黎城、潞城、平顺、壶关、陵川、阳城、高平等7个方言点见晓组在今细音前读
,与精组在细音前已颚化的
保持区别。例如:
山西南部中原官汾河片的部分方言也显示这一特点。吉县、临猗、运城、平陆、芮城、河津等点,古见系字蟹摄开口二等韵字保留[k]、[x]的读音(因溪母无字,故无[k‘])。例如:
汾河片万荣话、河津话读“起”为
,如“早起”、“起来”。 并州片多数方言溪母字“去”白读音
。见系二等晓匣母白读字读[x]声母,如介休话:下夏吓
。 五台片、大包片的古见系二等韵字已经颚化为
,这点与北京官话无别。 1.2 文献中也有未颚化的记载,如: 元代山西籍石君宝的《秋胡戏妻》,明臧晋叔注音尖团分明,团音:行,霞浪切;夯音享。 明代陆容的《菽园杂记》卷四记载:“又如‘去’字,山西人为‘库’,山东人为‘趋’,陕西人为‘气’,南京人为‘可’去声,湖广人为‘处’。”山西与南京同为未腭化的[k‘]声母。 清道光年间杨延亮编纂刊行的《赵城县志》卷十八《风俗附方言》记载:“身倦曰乖。”“倦”是山摄合口三等群母字,今赵城方言读
;又:“嫁曰改。”“嫁”是假摄开口二等见母字,今赵城、霍州、石楼、隰县、汾西、临汾、洪洞、新绛等方言读
。又:“杏之为恨也。”今赵城话读“杏”为
。 清光绪九年(1883)范启堃等重修的《文水县志》卷三《方言》记载:“不解曰解(音害)不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