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法化轮回的研究

——以汉语鼻音尾/鼻化小称词为例

作 者:

作者简介:
曹逢甫 台湾清华大学语言学研究所。

原文出处:
汉语学报

内容提要:

本文以汉语鼻音尾/鼻化小称词为例探讨了语法化过程中的轮回现象。文章通过语意演变、语音演变来具体阐述语法化轮回现象。文章还从轮回的视角来重新审视前人对小称词问题的研究,并且指出语法化轮回的研究对解释上古音中的对转与旁转现象也富有启示。


期刊代号:H1
分类名称:语言文字学
复印期号:2006 年 08 期

字号:

      ○ 引言

      汉语方言小称词的研究,过去做得不多,主要原因是以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历史音韵,尤其是以切韵系统为基础向下推衍到各方言现代音韵系统的过程,以及方言的归属问题,而传统的看法认为小称词与这两个议题的关联性都不大,因此也就少有人问津。但现在随着对各方言点研究的逐步深入,各方言小称词已累积了一些资料。就我们所能看到的资料,我们认为小称词的研究对汉语历史音韵以及各方言总的归属问题都会起一定的作用。

      中国大陆对各单点方言小称词的研究已累积了不少资料,可惜大部分的描述都或多或少存在以下三点共同缺陷。第一,大部分研究都只就各单点方言进行描述,只有少部分能就较大方言区如南部吴语、闽语等进行综合性的描述,能全面地就较大片地区共同现象进行研究者更是凤毛麟角。如此一来,许多有关于小称词的有趣共象就隐而不显。第二,这些描述多半是片面的,有的只就构词、语法、语意或语用功能进行描述,有的则着力于语音变化,更有专注于小称词本字之考证者。结果是报道了许许多多的语言事实,而无法看出这几方面的变化其实是互相关联的。譬如说喉塞音的增生可能跟小称调的形成有关系,而小称调形成之后可能促使鼻母音去鼻音化,因为在这个阶段小称调已能承受小称的语意或语法功能。最后也是最严重的一点是多半的论文都未能把能产度高的过程与历史变化的残余“化石”分开来讨论。

      在详细检视这些资料之后,我们认为语法化轮回的研究可以提供一个架构让我们把这些资料纳入小型语料库。我们当然也拟就现在资料比较欠缺的方言进行我们自己的资料搜集与比对,而我们也很幸运地申请到一个整合型研究计划,并正在进行这一方面的工作。那个计划执行完之后,我们就会有更多的资料来进行较全面的讨论。不过,在进行讨论之前我们有必要对语法化与语法化轮回先做个交代。汉语方言小称词有不少种,光是用字就有“儿、子、葸、仔、囝”等多种。除此之外,更有以鼻音尾或鼻化韵以及特殊小称调(多半在高平调或高升调)来表达的。就我们初步比对的结果发现在语意上不同的小称词所指涉的语意范畴与语用、语法功能比较有一致性。虽然个别方言的小称词例有相当大的不同。在语意上我们采取比较宽松的做法,以期能容纳更多的方言,但在语音上,我们就只能以传布最广,影响最大,变化最多端的鼻音尾与鼻化小称作为研究对象,将来有机会再来进行其他小称词的研究。

      一 语法化与语法化轮回

      语法化研究起源相当早。可是语法化的问题真正引起语言学者的兴趣并进行广泛深入的探讨,还是近二三十年的事。一般学者把语法化界定为“一个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词汇或句构(construction)在某些特定的语境中开始扮演某种语法功能……”,而伴随着这个过程该词汇会继续发展更多的语法功能。语法化过程最明显地显现在两方面:一方面,语意上原先具有特定语意的实词会随着语法化的进行而逐渐失去语意或虚化。换句话说是由一个具有实质语义的实词变成一个只表示语法功能的虚词。另一方面,在语音上,我们发现这些词汇或句构在丢失词汇意义的同时,也在语音形式上逐渐弱化,音节缩减,重音丢失,或由独立词变成附加词缀等。

      这种种变化可以由下面新几内亚的新兴语言Tok Pisin未来式词缀“b”的产生过程清楚看出。

      (a)baimbai yu go“you will go”

      (b)bambai yu go “you will go”

      (c)bai yu go“you will go”

      (d)yu bai go“you will go”

      (e)yu b go “you will go”

      在语意上早先它是一个从英语“by and by”借来的词组,表达“很快地”的意思,逐渐丢失它的原意而演变成表示未来式的前缀“b”。在语音上,它也由“baimbai”先弱化成“bai”,再进一步弱化形成前缀“b”。

      在鼻音尾/鼻化小称词的情形,浯法化的过程也可以分语意与语音两方面来探讨,但是进入细节之前,我们必须交代一个重要概念,那就是轮回的问题。有些语法化的过程是有去无回的。上面所举的“baimbai”就是一个好例子。也许因为在该语言中已有别的表示“很快地”的语意的形式,譬如“soon”,因此一旦它演化成表未来的前缀,这个语言并不觉得需要另外引进一个形式来表达那个语义空缺。但有一些“根深蒂固”的语意概念,因为它们在该语言中扮演重要角色,所以一旦它们语法化,它们的语意就离原意越来越远。Chao(1968)在描述普通话的“儿”时,就曾提到:“从语意上说来,指小词尾‘儿’起初是‘小’的意思,慢慢地说话人用来指他认为小的东西,最后变成无义,只表示文法功能上的改变,而不一定改变原来词根的意思。”他的观察是正确的,在语音形式上,小称词经过一再地弱化,也就越来越难让说话者联想起原来的形式。到了那个地步,该语言就会重新启用一个新的形式来表达那个概念。至于所选用形式是不是旧有形式那就不一定了,可能是,也可能不是。而这种形式一旦被采用就有可能引发另一轮的语法化现象。这就是我们所谓的语法化轮回(grammaticalization cycle)。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