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H1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1017(2006)02—0065—03 目前可见到的材料,“颂”字最早见于金文,据容庚先生《金文编》① 与临海徐文镜编著的《古籀汇编》②,其字形大致有
(颂鼎)
(史颂匜)
(蔡
盘)
《说文籀文》③ 几类写法。 古今学者对“颂”字本义的探讨,大致不出“诵”、“容”二义。④ 这种解释,主要是依据《说文解字》的文字分析和《毛诗》的词义分析。其他诸说则多由此二项派生而来。但问题在于,当时的许慎等学者所依据文字尚不够古老,研究方法也存在缺陷。随着近现代金甲文字的不断发现与研究,有必要、也有可能对“颂”字做出更加符合历史实际的解释。本文拟尝试运用现代字源学的研究方法,对“颂”字本义再加以探讨。⑤ 金文中所见“颂”字由两部分构成:公,頁。《说文》:“頌,皃也。从頁,公聲。
,籀文”。按其六书理论,当为形声字。现代学者叶舒宪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解释“颂”字与原始的猎头仪式有关。当是会意字。⑥ 但若根据今天甲骨文研究成果来看,“颂”字的本来意义并非如此。“颂”的字形结构右半部分是“頁”字。甲骨文作
,不是“从
从儿”,而是卩的变体。卩是人屈膝之形,加上夸张的脑袋,则像人屈膝低首的样子。《说文·九上·首部》:“
,下首也。”頁就是
的初文,
是在初文的基础上增声符“旨”而成,小篆受頁、首通用的影响,误将頁换成首,失去了造字的初意。页应该为“下首”,是一个人屈膝低头的样子。引申才有“头”的意思。 “颂”的字形结构的左半部分为“公”。而“公”字最早见于甲骨文,作
,是
的省文。
字甲骨文和小篆同,从口从重
。据尹黎云的解释⑦,这个造意不是山谷义。《说文·三上·
部》:“
,口上阿也,从口,上象其理。”其字读群纽,与谷同属牙音,韵则系屋、铎旁转音,古音相通。可知
的本义应当是“口上阿”,由于山谷形类似“口上阿”,引申方有山谷义。而“口上阿”和山谷均呈两分之形,而这种两分之形是造物所为,不偏不倚,至公至正,因而引申有平分义。而
的省文公,亦可表示平分义。这是省形异词。谷、公双声,韵系屋、东对转音,那么,二字不仅字出一形,而且语出一源,所以,小篆作为声符,
和公每每互换。反过来说,公亦本有“口上阿”之意。古文二字不仅同字,而且同词。 而其内部构件“口”字,甲骨文作
。像人开口之形。在古文中,和□(wéi),
(qù)易混。加上
,作为整体的象形字,则避免了这种混淆。就如同甲骨文表示人的长发,不能只画
,而必须加上人的身体
来衬托,成
,才能真正把意思表达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