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汇化:汉语双音词的衍生和发展》评介

作 者:

作者简介:
汪维辉,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文系副主任、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兼职教授、中国语言学会会员、江苏省语言学会常务理事。(江苏 南京 210093)

原文出处:
语言科学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H1
分类名称:语言文字学
复印期号:2006 年 06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图分类号 H14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9484(2006)02—0104—04

      语法史领域中关于“语法化”的研究近年来取得了重要进展。读完董秀芳博士的《词汇化:汉语双音词的衍生和发展》(四川民族出版社,2002年。以下引述此书,均径标页码),“词汇化(lexicalization/morphologization)”这一概念也像语法史研究中的“语法化”一样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词汇化就是“从句法层面的自由组合到固定的词汇单位的演变过程”。(329页)本书中主要指汉语词汇的双音化过程:除联绵词与音译词以外,占现代汉语词汇系统主体的双音词在历史上的产生和发展就是一个不断词汇化的过程。众所周知,上古汉语的词汇以单音词为主,而现代汉语则以双音词为主。“从以单音词为主过渡到以双音词为主,这是汉语内部的一个发展趋势,这使得汉语词汇系统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改观,确为汉语史上的一件大事。”迄今涉及汉语词汇双音化问题的论著众多,主要集中在三方面:一是双音词产生的原因,二是各个历史时期双音词的构造类型与数量比例,三是对双音词的语义解释。(13页)“但对于双音词的历史来源、产生过程与条件这些问题却没有太多关注”。(18页)本书在汉语词汇史研究中第一次提出了“词汇化”这一概念,阐述了跟汉语“词汇化”有关的若干重要问题。

      双音化是汉语词汇发展的一个内部趋势。作者指出:“从历时角度看,哪些双音形式可能成词?对这个问题以往还没有研究。”(6页)本书的回答是:“双音词有三类主要历史来源,一是从短语降格而来,二是从由语法性成分参与形成的句法结构中衍生出来,三是从本来不在同一个句法层次上的跨层结构中脱胎出来。其中,从短语降格而来的双音词最多。”(329页)“综观各类短语的词汇化可以发现这样一个规律:只有那些性质上不典型的短语成员才可能成为词汇化的候选结构。”(330页)第二、三、四章的内容就是分别描述这三类结构是如何词汇化为双音词的。这是全书的主体,分析深入透彻,启人心智。

      从短语粘合成双音词是双音词产生的一个最主要的方式,第二章对不同类型短语的词汇化作了相当全面和细致的分析。精彩的例子俯拾即是,仅举一例。“作为”本来是一个并列短语,如:禹作为祭器,墨染其外,而朱书其内。(《韩非子·十过》)后来词汇化为一个名词,义为“所作所为,行为”。“作为”还可以是一个动词,义为“当作”,如:近发银七万两,更创肃宁新城,诚可作为眉坞深计。(明朱长祚《玉镜新谭》卷6)这一意义是在原来短语的意义上的抽象引申:“作为”的对象从一个具体的受操作的事物变为一种抽象的观念上的等同物,也就是说从具体地制造出某物变为在观念上对某物进行定位处理。这种变化实际上是由隐喻的思维方式造成的,表现为一种从物理认知域到心理认知域的投射。“作为”从动词又进一步虚化为介词,指就人的某种身份或事物的某种性质来说,相当于英文中的“as”,这一义项是现代汉语常用的。

      第二章是篇幅最大,约占全书二分之一强,内容十分丰富,凡是跟短语词汇化有关的重要问题都有精当的论述,研究的系统性和深广度大大超越已往。第三章讨论句法结构的词汇化问题,所涉及的类型也很丰富。研究表明,这一类词汇化的发生主要是由于句法结构中所包含的语法性成分的功能在发展过程中的衰落或消失。当某种句法结构不再是一种能产的格式时,原属于这种结构的一些自由组合就变为一种过去的句法的遗迹保留在语言中进而固化成词。语法标记(如名词化标记)、代词、否定词、介词和助动词都有可能和与其相关的词汇性成分发生粘合而变为词。第四章讨论跨层结构的词汇化,这是指由本不在同一个句法层次的两个相邻单位变为一个词。这种变化是由一个非语言单位变为语言单位,具体说是词汇单位,因而是比较特殊的。由这一渠道产生的一般是虚词,其内部形式非常模糊。像“否则、至于、关于、莫非、几乎、何必、而后、极其、终于”等都属此类。以往学者虽也提及这类现象,但多为零散举例,此书把这类现象放到词汇化的大框架中,对其性质及产生机制进行系统分析。发生词汇化的跨层结构一般位于句首,位于句尾的跨层结构一般不发生词汇化,这是由句子的韵律特征所制约的:句首的位置韵律管制严格,而句尾的位置韵律管制较为宽松。当句首位置的跨层结构形成一个音步时,由于一个音步内的成分结合紧密,形式上具备了成词的条件,因而在合适的情况下就有可能词汇化。下面对书中一些比较重要的观点和采用的理论、方法作个简要的评介。

      1 原型理论与词化程度等级

      词与词组的分界问题一直是困扰汉语学界的一个难题。本书作者运用原型理论(prototype theory)来处理词与短语这两个相邻范畴的纠葛。“我们认为双音词也是一个原型范畴,是一个模糊集(fuzzy set)。从句法到词法是一个渐变的过程,短语与复合词构成一个连续统(continuum),因而这两个范畴之间的边界是模糊的。在复合词范畴中,有些成员已经彻底词化,不再具有短语的特性,这是最典型的成员;而更为大量的形式是处于变化过程之中的,既有短语的某些特征,又有词的某些属性。其中有些成员已经具有了很多词的性质,只残存了部分短语的特征,这是比较典型的成员;还有一些成员则只具有部分词的特点,还保留了大部分的短语属性,这是不太典型的成员。这就是说复合词内部成分之间的地位是不平等的,有着词化程度的级差”。“只有搞清复合词的历时演变环节,才能为共时状态下的复合词词化程度的划分找到一个较为客观的标准”。(124页)作者还具体分析了动词性并列式双音词词化程度的四个等级,勾勒了汉语并列式双音词在词化加深的过程中所经历的几个常见的环节。(140—147页)这样动态地来看待词和短语的分界是符合客观实际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