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解读与成语注音问题研究

作 者:

作者简介:
马志伟,乔永,商务印书馆汉语室。北京 100710

原文出处:
汉语学报

内容提要:

成语注音问题是学术界和词典编撰者一直关注的问题,但至今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本文在认真阅读了多年来有关论文的基础上,在研究了数本词典的成语注音实践的基础上,力图正确解读《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中有关条款的理念,在成语注音“连中有分,分而又连”的总原则下,进一步将成语(根据内部结构)分成“半连写、半半连写、全连写”三种注音方式,以求达到使今后的成语注音科学、易行并统一起来的目的。


期刊代号:H1
分类名称:语言文字学
复印期号:2006 年 06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作为词典编撰者,我们经常会遇到给成语注音的问题。在成语注音方面,由于对《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以下简称《基本规则》)的理解不同或尺度把握不一致,所以虽有成文规定却往往执行不力。鉴于此种局面,我们认真学习了《基本规则》,研究、比较了数本词典的成语注音情况,特提出以下几点看法:

      一 成语注音方式不应违背《基本规则》的有关规定,不应落后于时代脚步

      1988年7月1日,在经过近四年的研究、讨论和拼写实践后,国家教育委员会、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联合公布了《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这是个具有前瞻性的重要文件,它的“分词连写”的拼写原则,已经成为国家标准。

      然而,这个国家标准的执行情况,从整体看并不尽如人意;至于成语注音方面,则更显落后。王均先生在“纪念《汉语拼音方案》颁布45周年座谈会”的讲话中曾经说过:“信息时代离不开汉语拼音……需要强调的是:汉语拼音输入必须以词语为输入单位。如果按一个个音节打了再去找字,不仅费时间,慢,而且常常发生歧义,影响理解,影响效率。”他同时慨叹:“可是现在的小学语文课本,拼音都不按词拼写了……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请容许我借此机会向出版界、教育界和全社会紧急呼吁:汉语拼音一定要按词连写!”出版界曾出版的发行量很大的《中国成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年8月)和《新华成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2年1月),两书的成语注音均是一字一顿分写的;权威辞书《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中的成语注音,虽说是遵照“按词分写”原则,但看实际情况,其所收约3583条四字成语中有2930余条的注音是一字一顿分写的,就是说注音一字一顿分写的占到80%以上。

      若照着这几部辞书上的注音方式进行电脑或手机输入,成语“装腔作势”得要先敲出6个字母,再从众多的“zhuang”音字里挑出“装”来,“腔”“作”“势”也如此,还谈什么高速度呢?事实上,目前我们电脑所用输入法已经走在前头,我们只要敲出ZHQZSH,“装腔作势”一下子就蹦出来了。由此可见,目前的成语注音方式确实与《基本规则》的有关规定不相符合,与科技时代的脚步落后不少。

      二 正确解读《基本规则》中有关成语注音条款的理念

      《基本规则》第7条专门列有“成语”的规定,其内容是:“7.1四言成语可以分为两个双音节来念的,中间加短横。”例词有风平浪静、水到渠成、光明磊落、颠三倒四、层出不穷及爱憎分明、洋洋大观、平分秋色等(其中前5个是两两对偶式,后3个是两两成词式)。“7.2不能按两段来念的四言成语、熟语等,全部连写。”例词有不亦乐乎、总而言之、爱莫能助、一衣带水及糊里糊涂、黑不溜秋、吊儿郎当等(其中前4个是四言成语,后3个是四言熟语)。①

      解读这些文字可以明确三点:(1)讲的是四言成语(不涉及他言);(2)确定成语注音要连写的原则;(3)连写原则下又有变通,即再分为中间加短横(半连写)与不加短横两类。明确这三点,很有针对性。比如,为什么强调“四言”成语呢?因为二言成语“推敲、鸡肋、向隅、问津”等,把它们视为双音节词,注音连写没任何问题;三言成语“莫须有、破天荒、闭门羹、鸟兽散”等,把它们视为三音节词或惯用语,注音或分或连也不成问题;五言成语“小巫见大巫、依样画葫芦”,六言成语“五十步笑百步、风马牛不相及”等,它们已是完备的小句形式,注音分词连写应是不言而喻的。——唯独四言成语,既占了成语的绝大数量,又在形式上甚为特殊,不能不提出来予以特别考虑。

      为什么确定成语注音要连写的原则呢?因为成语,在意义方面有比喻义、引申义,已难于简单地通过字面来理解;在结构方面好比一块经千百年凝练而成的琥珀,对它进一步分词不仅困难也往往劳而无功;在用法方面,成语区别于其他语汇的显著特点就是“在现代汉语中,语法功能相当于词”。② 既然一个成语在各方面均相当于一个词,那么,它的注音自然就无需再“分词连写”了。

      为什么在“全部连写”的原则下又首先要求注意“中间加短横”的变通呢?1984年,吕叔湘先生在《关于汉语拼音正词法》的文章中有一段话或许能说明这个问题。吕先生谈到:“一种正词法要取得群众的欢迎,必须要满足三个条件:一是一致,二是易学,三是醒目。”在解释“醒目”的意思时,吕叔湘先生进一步指明:“全是单音节不行,全是四个五个甚至比这更多的音节也不行。按汉语的情况,最好是双音节多些,少不了一定数量的单音节,三、四音节的不太多。这样最醒目。”③ 我们以为,“中间加短横”主要是为了解决“醒目”问题(当然,这个小短横还有其他意义,如:既表示此处可以有微小的停顿,又表示连接前后两部分)。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体会《基本规则》中成语注音的基本精神是“连中有分,分而又连”;即是说:在连写的原则下,又有加短横的分写;而这种分写,同时表示它是一个加短横的连写。

      解读《基本规则》,我们感觉难点在于“可以分为两个双音节来念”“不能按两段来念”的说法实在语焉不详,不便掌握。比如“爱憎分明”中的“爱憎”,《现代汉语词典》(以下简称《现汉》)就没有出条,那么,就可以认为它是两个词;那么,由三个词组成的“爱憎分明”凭什么“可以分为两个双音节来念”呢?再如“一衣带水”,也是由“一”“衣带”“水”三个词组成的,凭什么它就“不能按两段来念”呢?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做过认真思考,将在后面谈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