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 H11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9484(2006)02—0039—05 1 引言 在传统的汉语音韵学中,音节分为声母与韵母,韵母分为韵头、韵腹、韵尾,韵头又叫作介音,韵尾又叫作主元音。我们用I来代表声母,F代表韵母,M 代表介音,V代表主元音,E代表韵尾,其结构可画成下图1, 但是在西方的音系理论中,音节一般分析作以下的结构,如图2。
对照以上两图,它们不一样的地方有两点。第一,后者的coda只能是辅音,而汉语所说的韵尾包括元音,像韵母ai之类,汉语把其中的-i看作是韵尾, 而西方是把ai看作是二合元音作韵核。第二,西方没有介音的概念,汉语的介音在西方语言中包括在nucleus中。 评判描写手段的优劣可能有许多标准,其中一个重要的标准是简洁性。举几何图形为例,可以有直角坐标的描写,也可以有极坐标的描写。一个半径为r 的圆,用直角坐标写出来是x[2]+y[2]=r[2],用极坐标描写就是ρ=r,光从简洁角度评判,后者作为一种描写方法优于前者。 语言的描写也是同样的道理。中古以后,大部分的汉语方言中没有英语fine[fain]之类的结构,把韵母分析为介音、主元音与韵尾,音系描写就非常的简洁。举北京话为例,目前的音系处理是把韵母分为o、i、u、y四个介音音位,o、n、
、i、u五个韵尾音位,以及若干个主元音音位(各家的意见不一)。以后由它们的互相组合,形成不同的韵母。如按照图2的描写,北京话就要有o、n、
三个coda,而nucleus就非常多:a、ia、ua、i、ai、uai、ei、uei…… 汉语的这种特点,自然也会影响到人们的语言心理。说汉语的人很早就把韵母分为介音与韵两个部分。《切韵》的每个韵目下只包含一个韵,但是可能有不同的介音,如东韵有东
,也有东
,也就是说,他们是把韵作为韵母的下位来分析的。古人的反切结构也反映这种音节的描写方法。汉语的声母、韵(不是韵母!)、介音有不同的反切行为。声母信息反映而且只反映在反切上字,韵的信息反映而且只反映在反切下字,但是介音的信息有时反映在反切上字,有时反映在反切下字,但是至少要反映在其中的一个。(潘悟云 2001) 英语有fine[fain]、waist[weist]之类的音节,自然不可能有汉语那样的描写。而且英语的塞音韵尾是爆破的,不像汉语是唯闭音(unreleased),比起滑音(glide)来独立性很强,所以更适宜于用图2的音节描写。 西方的一些汉学家很了解汉语,所以对汉语作音节描写的时候,并不采用西方的音节描写,而采用图1的方法,如罗杰瑞(Jerry Norman 1988)就用medial glide来代表介音,main vowel代表主元音,syllabic ending代表韵尾。 但是,汉语的一些方言中也是有类似于英语[fain]之类的音节结构。如福州话的“店”[tεi
]、“北”[
]。如果把其中的
看作是韵尾,那么其中的i和y又是什么?如果与英语的[fain]比较,是不是也可以把εi、
y处理为韵核? 2 滑音与主元音 在深入讨论汉语的音节描写前,我们先来讨论二合元音的问题。下面是特拉斯克(2000:83)对二合元音所作的解释: 二合元音(diphthong),作为单个音节的核心成分, 由起始元音以不同的平滑程度过渡到后接元音,如[ju]和[ai],通常两个元音性成分中有一个比较突出,有一个比较不突出,比较不突出的一个或是在前的滑音(前流,如[ju]中的j),或是在后的滑音(后流,如[ai]中的i)。 可见,西方没有与汉语主元音相对应的术语,这里所说的比较突出的一个就是我们所说的主元音。 特拉斯克(2000:55,71,83,183)对二合元音作以下的分类:1)渐开二合元音(或后响二合元音,opening diphthong), 即后一个成分比前一个成分开口度大的二合元音,如[ja]那样。2)渐闭二合元音(或前响二合元音,closing di phthong),一种二合元音,其中的第二元音比第一个高(更闭)。3)渐强二合元音(crescendo diphthong),即由前流和后随的较低突出的第二成分组成的二合元音,例如[ju]或[we]。4)渐弱二合元音(diminuendo diphthng),即由一个比较突出的成分后随一个不太突出的后流形成的二合元音,如[aj]、[aw]、[
]、[o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