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H10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45[2006]02—0136—06
关于“起来”有两个疑难问题有待解决。第一,为什么“起来”有两种句法格式同时并存:分离式“V起N来”和合并式“V起来N”,这两种句法格式之间的变换有什么条件限制。第二,“起来”可以表示“起始”,而“了”也可以表示“起始”。令人感兴趣的是“起来”和“了”各自所表示的“起始”有没有差异。
本文基于这样的假设:如果事实证明“起来”的分离式“V起N来”和合并式“V起来N”这两种句法格式之间的变换形式不是任意的,那么其对立的背后必然存在着制约和影响这种对立变化的动因和理据。本文的思路是,在对“起来”的句法形式进行描写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起来”的不同句法形式所对应的认知方式。
一、“起来”的句法形式的对立
“起来”的意义包括以下不同类型:(1)表示上自下而上的空间位移1,如“搬起一块大石头来”记作“起来1”;(2)表示不同状态之间的转换。其中又可以分为三个小类:
1)“从静态转换为动态起始”,如“下起雨来了”,记作“起来2”;
2)从静态进入动态的运作状态,如“机器发动起来了”,记作“起来3”;
3)处于某种特定状态之下,如“说起话来滴水不漏”,记作“起来4”;
4)从松散的自由状态转换到集中、约束状态,如“抓起来”、“捆起来”、“结合起来”,记作“起来5”。
“起来1”属于空间位移范畴,在认知方式上对应着“路径”意象图式。而其他几种类型则通过隐喻和转喻表示不同时间阶段不同状态的转换。这种意象图式之间的差异映射到句法形式上,就形成了“起来1”跟“起来2”、“起来3”、“起来4”、“起来5”之间句法格式之间的变换条件的不对称。
“起来”和其他双音节谓词性成分组合能够产生两种基本格式2:分离式“V起N来”;合并式“V起来N”。“NV起来了”可以看作是前两种格式的交叉。这两种句法格式之间存在变换形式上的差异。“拿起一本书来”可以变换为“拿起来一本书”,“起来”的合并式和分离式两种格式都成立;但是“外面下起雨来”却不能变换为*“外面下起来(一场)雨”或*“外面下雨起来”。
比较下列合并式和分离式不同格式之间的变换条件:
(1)组:
A B C D
A1拿起来一本书B1拿起一本书来C1*拿起来书D1拿起书来
A2抬起来一只脚B2抬起一只脚来C2*抬起来脚D2抬起脚来
A3建起来一座房子 B3建起一座房子来 C3*建起来房子 D3建起房子来
(2)组:
A4*跳起来一支舞
B4*跳起一支舞来
C4*跳起来舞D4跳起舞来
A5*唱起来一支歌
B5*唱起一支歌来
C5*唱起来歌D5唱起歌来
A6*下起来一场雨
B6*下起一场雨来
C6*下起来雨D6下起雨来
(3)组:
A7*说起来一句话
B7*说起一句话来
C7*说起来话D7说起话来
A8*走起来一段路
B8*走起一段路来
C8*走起来路D8走起路来
(4)组:
A9抓起来一个人B9抓起一个人来C9*抓起来人D9抓起人来
A10捆起来一摞书
B10捆起一摞书来
C10*捆起来书
D10捆起书来
纵向看,(1)(2)(3)(4)当中的16组句子之间不同的“起来”变体呈现出规律性的整齐对应关系。横向集合之间反映了同一个“起来”不同句法格式之间的变换关系。(1)和(4)中的合并式和分离式之间变换比较自由。其中A列合并式结构表示“结果”;B列和D列分离式表示“过程”。(2)(3)中只有分离式成立,表示“过程”或“起始”。上述(1)(2)(3)(4)组句子的变换条件表明,“起来”的合并格式对应着“结果”,分离式格式对应着“过程”和“起始”。
上述16组句子显示,“起来”的分离式“V起N来”和合并式“V起来N”这两种句法格式之间的变换形式不是任意的,明显受到一定的限制和制约。是什么因素限制了(2)(3)只有分离式没有合并形式?“起来”的分离式和合并式这两种句法格式之间的变换和对立有什么限制条件?制约句法形式背后的理据是什么?
上述4组句子得出的结论是局部性的,我们无法对“起来”与其他词语组合而成的无限集合作出穷尽式描写。这种局部性结论能否扩展到更大的范围,其实无须作出穷尽式个体描写,只有寻找到“起来”的分离式和合并式结构句法对立背后的动因,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既然“起来”的分离式“V起N来”和合并式“V起来N”这两种句法格式之间的变换形式不是任意的,那么在规律性的整齐对应关系背后,必然存在制约其变换条件的动因。我们需要在局部描写的基础上,进一步来考察“起来”的两种句法格式之间的变换条件,同时探寻制约“起来”的分离式和合并式两种句法格式变换的理据。
二、“起来”的不同结构形式及其认知方式
1、“起来”的不同结构形式的不同视界及其辖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