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珈人自称lak[8]kja[3],意思是“住在山上的人”,民族成分为瑶族,大约有一万多人,主要居住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金秀瑶族自治县县城周围和长垌、六段等地。 拉珈人自称他们的祖先是元末明初从外地迁入大瑶山的。他们并非举族一次迁徙完成,而是分别在不同时间从不同地点、不同方向迁入大瑶山。传说中的第一条路线,是从湖南进入大瑶山。(刘保元、莫义明 2002)第二条路线是从广东进入。茶山瑶人多数说自己的祖先原来住在广东的猪崽巷,后来被汉人赶到梧州,之后在藤县濛江流域居住,后来又被官兵驱赶到平南县的琉璃、利两等地,最后进入大瑶山。从广东迁来的拉珈人的先民大概原来住在广东西部的怀集、封开一带。(梁敏、张均如,1996) 拉珈语属于汉藏语系侗台语族侗水语支。内部没有方言差别,分为金秀、金田、六段、罗梦和岭祖五个土语区。(刘保元、莫义明 2002)标准音点金秀拉珈语有36个声母,137个韵母,10个声调。10个声调的调值分别是第1调(52),第二调(231),第3调(24),第四调(21),第五调(55),第6调(214),第7调(55),第8调(12),第9调(24),第10调(21)。浊塞音声母只有b,没有d。侗台语其他语言读作d的词,拉珈语读作l。b只出现在单数调音节里。声母tsh只在汉语借词中出现。韵母
只在官话层次汉语借词中出现。拉珈语的多音节词除了最后一个音节外,其余音节往往变调,而且变调很有规律。第二、六调为非末音节时往往变成第四调,第一、五调为非末音节时往往变成第三调。因此,我们在区分层次时声调的确定应以末音节为准。 拉珈人所生活的金秀瑶族自治县分布着勉语、炯奈语、壮语、拉珈语、汉语粤方言和金秀官话等多种语言(方言)。 拉珈语中数量众多的汉语借词是不同历史时期借入的,我们可以根据语音特征把它们区分开来。 一 研究方法 当借词数量足够丰富时,借词的语音就同被借的汉语方言语音形成了对应规律。汉语方言学曾对汉语方言不同历史时期的形式进行解释,发展了对词汇进行分层的研究方法(Stimson 1922对北京话的分析;Norman 1922对闽方言的分析;Sagart 1993对赣方言的分析,潘悟云1995对吴语层次的分析,梅祖麟1995对吴语层次的分析),民族语言学界也对少数民族语言中的汉语借词的层次分析进行了探索(蓝庆元 1999,2000,2001对壮语汉借词的层次分析,龚群虎2001对泰汉关系词的分析,沙加尔、徐世璇2002对哈尼语汉借词的分析,曾晓渝2003,2004对水语汉借词的分析,赵敏兰2004对瑶语汉借词的分析),同一个中古的声母、韵尾或者声调,如果进入一种方言的时期不同,其表现形式就不同,因此,不同的形式显示了不同的年代层次。 沙加尔先生最先阐明与本文相关的区分借词层次的方法。本文区分侗台语汉借词对应规律时所依据的原则是: 1.在一个单音节借词中,声母、韵母、声调的对应都处于同一个层次。 2.整体借进的多音节借词中,各音节都是非语义成分,这个多音节借词就是单纯词,诸音节的声母、韵母、声调都处于同一层次。不同时代借进的成分组合成词的例子也是存在的。 3.单音节借词作为构词成分构成新词时,各音节可以分别属于不同层次,各音节的层次归属依据语音形式确定。 在分出多个层次的情况下,只有最早的一层可能有发生学关系。 二 借词的历史层次分析 本文所用拉珈语材料来源于《瑶汉词典(拉珈语)》,其余侗台语材料来自梁敏、张均如先生的《侗台语族概论》,粤方言材料来自李连进《平话音韵研究》,桂林官话和柳州官话材料来自《广西通志·汉语方言志》,金秀官话材料由赵敏兰博士提供。 拉珈语汉借词分为现代层(官话层)、近代层(粤语层)、中古层和上古层四个大层次。现代层(官话层)又分为桂林官话层和金秀官话层;近代层(粤语层)又分广府片粤语和勾漏片粤语。 (一)现代层(官话层) 官话层用词反映五四运动以后特别是解放以来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教育生活。这个层次语音上有如下特点: (1)曾、梗二摄舒声韵(洪音唇音字除外)与臻、深二摄合流,都是[n]尾。如:sin[3]-胜(利)、-tsin[3]-(辩)证(法)(以上为曾摄);-sin[3](记)性、tsin[3]-政(府)(以上为梗摄)。 (2)只有四个声调。和普通话声调的对应关系是: 现代汉语调类 阴平 阳平 上声 去声 拉珈语调类 3 4 1 3 这个层次有一点值得注意:拉珈语固有词中原来没有
韵母,这个层次的借词增加了这个韵母。如:
[4]kho[3]“儿科”、ni[4]p
[4]
[1]“尼泊尔”、wε
n[4]ts
[4]“原则”、k
[4]min[3]“革命”、kh
[4]kwa
n[3]“客观”、ma[1]kh
[4]s
[3]“马克思”、phu[4]kh
[4]“扑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