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理念 篇章语言学是以语言运用为导向的研究,关注交际—社会因素对言谈过程的制约和对语言产品的影响。关注交际—社会因素对言谈过程的制约,形成自身独立的一个门类——会话分析(Conversation Analysis),关注交际—社会因素对语言产品产生的影响,形成自身独立的一个门类——篇章语法(Discourse Grammar)。 篇章语法分析是以语法范畴为出发点的、针对跨句语篇的语法现象的分析。它关注不同语法范畴和语法手段在语篇当中的地位和功能,关注交际互动因素对语言表达方式乃至语法手段的塑造。在一些文献中,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前后的文献,话语分析(或语篇分析,Discourse Analysis/Text Grammar)与篇章语法是可互换使用的术语,如Brow and Yule所著Discourse Analysis。(注:G.Brown and G.Yule,Discourse Analysi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3.) 以篇章—功能为导向的语法研究有两个目标。其一是描写,说明使用者如何运用语言形式。语言中存在着大量的表达“内容”相同而表现“形式”不同的表达方式,比如指称一个对象,可以用名词短语、光杆名词,也可以用代词,说话人在怎样的情形下选择使用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其二是解释,回答“语言结构形式何以如此”。比如代词,人类语言中普遍存在这个范畴,代词的普遍性是由什么机制决定的? 功能语法学家从三个方面寻求对所描述现象的解释。第一,认知视角的解释。第二,社会或互动视角的解释。第三,历时演变的解释。这三个方面事实上是相互联系的。功能语法学家认为,语言表达形式的多样性源自交际中不同的功能需求,不同的需求之间的相互竞争塑造了语言的结构形式。 基于上述基本理念,篇章语法研究者特别强调研究对象的自然性,研究自然发生的语言材料(naturally occurring data)——真实的篇章和自然的言谈。不仅重视言谈语境(linguistic context)同时也重视言谈环境(extra-linguistic context),并且强调语言形式的选择不是一个单向的表达过程,更是一个交际参与者相互制约的互动过程。基于“语法乃言者着力之码”(" grammars code best what speakers do most" )这一理念,认为语言成分的使用频率对理解语法结构的动因至关重要。 汉语篇章语法研究的专著近年来有屈承熹的A Discourse Grammar of Mandarin Chinese,(注:Chauncey Chu,A Discourse Grammar of Mandarin Chinese.New York:Peter Lang Publishing,1998.)研究范围包括小句(clause)的某些部分、复句以及段落,认为篇章语法跟话语分析(discourse analysis)有如下区别:(1)话语分析一般来说注重交际,而篇章语法较注重结构。(2)话语分析既研究口语也研究书面语,而篇章语法在本书中主要考虑书面语。(3)话语语法既强调小句结构语法层次上的话语结构,同时也强调话语层次上的结构。作者还认为,句法在代词化、反身化、体标注(aspect marking)等方面还未得到充分的研究,而这些问题都可以在篇章语法里得到较好的解释。这本书一方面吸收了汉语篇章语法的主要成果,另一方面也是对作者自己多年研究的总结。其中有关汉语话题的原型分析法、汉语主从关系和前景结构之间的关系、体标记的篇章功能以及段落和超段落的分析特别具有启发意义。 二、信息流 2.1 名词性成分与认知状态 信息流(information flow)是功能主义语言学家广泛使用的一个概念,功能语言学家认为,语言核心的也是最基本的功能就是将信息由言者/作者传递给听者/读者。不论从言者/作者还是听者/读者的角度看,信息在表达或理解方面的难易程度是不同的。从言者的角度说,要使所言之不同方面处于注意焦点(focus of consciousness)或者离开注意焦点;从听者的角度说,要关注对方所述内容同于或者异于自己的预期和已有知识。在交际过程中,不同的概念在人大脑中的认知状态是不同的,信息的传达必然涉及言者与听者的动态认知状态。从言者的角度说,为了使听者关注重要的内容,在处理旧信息(即言者认为听者已知的信息)与处理新信息(即言者认为听者未知的信息)的时候会采用不同的编码方式。一般来说,言者认为听者已知的信息,编码方式简单;言者认为听者未知的信息新信息,编码方式繁复。这个由简到繁的等级可以表述为: 零形式>代词>光杆名词>代词/指示词+名词>限制性定语+名词>修饰性定语+名词>关系从句 说话人/作者认为受话人/读者能够将一个指称形式的所指对象与其他对象区别开来,他就会采用最为俭省的形式,比如代词,比如零形式。反之,则需要采用较为复杂的结构形式,比如关系代词。指称结构形式的差异,反映了言者/作者对该成分作指对象信息地位的确认。使用哪一种形式指称一个对象,反映了语言使用者的不同的言语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