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22(2006)03—0009—3 一、研究背景 “知沟”理论的假说是指:“随着大众传媒的信息进入社会体系的增多,人群中具有较高社会地位的那部分人比地位低的人更快地接受信息,这两部分人的知识差距就会增加而不是减少。”[1] 这一理论是美国20世纪70年代以来传播效果研究的经典理论之一。从70年代至今,西方相关的实证研究对大众传播中的知识鸿沟现象多有验证。在国内,这方面的实证研究起步较晚。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张国良教授、丁未博士的“知沟”研究案例在我国具有开创性的意义,[2] 但主要集中在城市,对农村的关注相对较小。随着“三农”问题的提出,社会的关注开始转向农村,应该把农村纳入我们的研究视野。 本次研究仍然沿用了明尼苏达小组传统的结构性分析方法,[3] 以群体的社会经济地位(SES )作为考察媒介效果的变量(主要以受访者接受正规教育的程度作为SES的有效指标),研究社会经济地位对媒介使用情况和媒介接触内容上的影响。塞西尔·加齐阿诺指出:“知沟要在两个意义上进行区分,一是知识差距,指的是教育程度和知识的关系,并不包括媒体;另一个差距是由于对于媒体的接触程度不同而带来的差异。”[4],本文是在前人对于“知沟”理论的验证的基础上,调查河北省乐亭赵滩村农村现状,探讨农民的媒介接触和使用情况与“知沟”的关系。 二、研究方法 本次研究采用统一问卷、入户面访的方式,对河北省乐亭赵滩社区20岁—40岁(含20岁和40岁)的务农人口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因为这个年龄段在农村是媒介的主要受众,而仅选择务农人口则是为了将样本限定在基本相同的生活社区内,减少其他的干扰因素。同时也符合本研究的目的。样本中初中及初中以下学历者15人、高中学历者16人,分别占被调查人数的48.4%和51.6%;男女比例为0.8∶1。 媒介接触与使用:所涉及的信息渠道包括广播、电视、报纸、书籍或杂志、互联网与人际传播。对广播、电视、报纸、互联网这几大媒介的接触与使用进行了详细的提问,其中涉及接触时间、接触频率、内容偏好、使用动机以及认识程度等。 社会经济地位(SES):尽管代表SES的指标主要有教育程度、职业、收入三项,但按国外大多数“知沟”研究所采用的惯例,本次研究仍以教育程度为主要指标。一方面,因当地农民对于收入问题往往拒绝回答或在回答时有所保留,所以收入一项只作为了一种参考指标。另一方面,本次研究的主要是农村社区中的“知沟”现象,调查对象限定在务农人口中,从而基本排除了职业因素的影响。 在受访者的学历方面,本次研究分为初中及初中以下、高中(含中专、职高、技校)两组。这是根据当地的教育情况而定的。 三、媒介接触情况结果分析 从媒介设施的普及和接触率来看,被调查对象家庭拥有电视机的占100%,拥有收音机或录音机占87.1%,拥有杂志或书籍占到了29%,而拥有报纸和电脑则各占9.7%。与之相对应,看电视和听广播成为当地人最经常进行的两项媒介接触活动,接触率分别达到了90.3%和64.6%,而对报纸的接触率最低,只有6.4%(见图1);看电视、听广播是人们了解国内外大事的主要渠道,96.8%的人把看电视作为了首选渠道,51.6%的人把听广播作为了第二渠道。 图1:各媒体接触情况图
从统计的接触媒介情况来看,有93.5%的人每天看电视,只有3.2%的人很少看电视(每周少于1天);接触最少的是报纸,58.1%的人从不或很少看报纸,只有3.2%的人每天看报纸;广播的收听率居二者之间,且在各个频率的分布相对平衡。(见表1)值得注意的是,在为数很少的报纸读者中,我们看到了文化程度所引起的显著性差异。经常看报的人(每周3—4天以上),低SES组有14.2%,高SES组有20.9%,相差了6.7个百分点,且显著性水平为0.011,远低于0.05。(见表2)但是在电视和广播的接触频率上我们并未看到两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 表1:三大媒体的接触频率(%) 电视广播 报纸 从不听/看 0.0 19.4 25.8 每周少于1天 3.2 16.1 32.3 小计3.2 35.6 58.1 每周1-2天 0.0 16.1 22.6 每周3-4天 0.0 6.5 9.7 每周5-6天 3.2 9.7 3.2 每天听/看 93.529.0 3.2 缺失3.2 3.2 总计100 96.8 96.8 表2:不同SES组报纸接触率的百分比比较(%) 初中及以下 高中 每天听/看0.0 3.2 每周5-6天7.1 5.9 每周3-4天7.1 11.8 小计 14.2 20.9 每周1-2天14.3 17.6 每周少于1天 28.6 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