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在15万多美军“保护”之下,伊拉克完成了新宪法全民公决,前总统萨达姆被推上了特别法庭的被告席。这意味着伊拉克战争果真要告一段落了。与此同时,驻伊美军伤亡不断,伊拉克政局不稳,社会陷于血腥动荡。眼前的一切又显然难以打上句号,甚至增添着新的变数。因此,需要思考这样一个问题:相关领域专家一致肯定的美国对伊舆论战,到底赢得了什么?是否也失去了什么?对此,回头细看,深入思考,可能比给出一个简单结论更加重要。 伊拉克战争前后,美国政府和美军作战机构利用大众传播媒体,在其国内外实行信息轰炸、设定话题煽动民意,刻意引发、最终形成以反对萨达姆、推翻伊拉克政权为核心的一系列公众舆论。其内容除了“倒萨”,还包括“反对伊拉克发展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解放伊拉克民众”、“向伊拉克传播民主和自由”等话题。但是,从重要性和从属关系来看,“倒萨”是这些舆论的核心内容,也是美国的核心目标。为了既能反映舆论的典型特征,又便于研究和阐述,我们将这一系列密切相关的舆论统称为美国“倒萨”舆论。 舆论主体预期中的正面效果 综观美方的“倒萨”舆论,由于其策划周密、实施得力,所以在战前和战中,表现出了对美方总体有利的社会效果。“倒萨”舆论的产生和形成,是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的舆论准备和民意基础。它在美国发动的对伊舆论战的系统工程中具有战略性地位和指导性意义。分而言之,其社会效果体现在以下方面: 1.对美国国内而言,“倒萨”宣传全面完成了国内的舆论动员。 虽然美伊两国积怨已久,但是美国政府知道在没有充分理由及可靠证据的情况下,要大量支出普通纳税人最为珍惜的美元和生命对一个主权国家进行武力打击,其民众是无论如何不会轻易答应的。 于是, 美国政府不断地设置话题引导舆论:2001年5月1日,布什谴责包括伊拉克在内的“无赖国家”进行核武器、生化武器的研制;2001年,“9·11”事件爆发,美国政府向恐怖主义宣战;2002年1月29日,布什在《国情咨文》中称伊拉克是开发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邪恶轴心”的一部分,并抛出了“萨达姆=最大的恐怖分子”这一命题。通过这一系列话题引导,舆论的关键词完成了由“反恐”到“倒萨”的置换与转变。 正是一系列的议程设置和转化,美国政府通过媒体将萨达姆描绘成一个残暴的、支持恐怖主义、敌视民主世界的大独裁者,将其与人所皆知、臭名昭著的纳粹首领希特勒相提并论。此举果然收效显著,美国民众的“倒萨”情绪攀升到相当高的水平。2002年7月,世界舆论调查公司与CNN共同进行的民意调查结果显示,美国民众67%赞同发动伊拉克战争。2003年2月13日,即开战前夕,有线新闻电视公司和《今日美国报》的民意测验显示,即便联合国始终没有通过决议授权美国发动对伊军事打击,但支持入侵伊拉克的美国民众仍然高达63%,是美国政府明确宣布要推翻萨达姆政权以来获得的最高支持率。这为政府做出军事打击的决策,并且付诸实施提供了有利的国内舆论环境。 2.对国际社会而言,“倒萨”舆论成功地迫使国际社会关注伊拉克的所谓“拥有和发展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和“巨大潜在威胁”问题,为美国开战做了必要的舆论铺垫。 著名学者B·C.库恩在考察报刊的国际报道的影响时曾指出:“在许多场合,报刊在告诉人们应该‘怎样想’时并不成功,但是在告诉读者‘想什么’方面,却是惊人的成功的。”[1]13 这一语道破了议程设置的巨大作用。只不过这句话并不完全适用于伊拉克战争明确揭示出的事实:在所谓的议程设置中,其实包括报刊在内的大众传媒主要还是一个工具,真正的“设定”者是其背后的权力。对于伊拉克的所谓谴责只不过是强大的美国为了自身利益,在民主、安全旗号下进行的牵引舆论朝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而精心策划的战争手段与作战步骤。 伊拉克在经过国际社会10年的经济制裁之后,其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早已元气大伤。再强硬的萨达姆也不会傻到在自己衰弱不堪时非要以卵击石、自寻死路。但是,在美国抛出了“伊拉克正在研制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议题之后,国际社会被美国强大的宣传“喇叭”弄得头昏脑涨,不得不纷纷跟进,从而纷纷落入这个至今查无证据的陷阱之中。本来是美国政府提出的结论,自然应该由它提供证据,可是它偏偏给不出确凿的证据。但是,无理归无理,只要声音高,强权政治本来就“没商量”、不讲理。美国政府在跨国传媒公司强大的宣传机器的配合下,捕风捉影,强词夺理。更何况萨达姆本来就恶名在外。面对这样的形势,其他一些国家无意中成了这一媒介事件的冷眼看客或追随者。 3.对伊拉克而言,“倒萨”舆论迫使萨达姆政权在战略上陷于被动。 在被布什宣布为“邪恶轴心”成员之后,2002年2月,萨达姆政权四处救火,争取的国家甚至包括老对手伊朗和科威特,还请阿拉伯国家联盟秘书长阿姆鲁·穆萨2月4日代为转告联合国,愿意在“不加任何前提”的情况下,讨论陷入僵局的武器核查以及相关的经济制裁问题。2002年3 月在贝鲁特召开的阿拉伯国家首脑会议上,伊拉克同意承认与科威特的边界划分,同时讨论寻找失踪的科威特战俘事宜,并安排会谈协商归还海湾战争中科威特丢失的国家档案。同埃及、沙特阿拉伯和土耳其签订了经济协议,同伊朗讨论交换战俘,巩固同所有海湾国家的关系。此后,在联合国,伊拉克代表还与美国代表进行了一系列的辩论。但是,与美国预先有计划的战略进攻相比,伊拉克始终陷于被动,被美国牵着鼻子走。更何况在美国的强势舆论进攻面前,伊拉克的声音比较微弱,被迫左右招架,缺乏还手之力。2003年3月1日,俄罗斯媒体《莫斯科共青团员报》报道,普京要求萨达姆自动下台,以避免战争。其他一些国家如法国、德国以及阿拉伯世界虽然不愿意看到战争,但在强大舆论压力下,都曾在公开场合暗示不会与美国对立。这表明,即使是为了自身利益而不愿意看到美国武力打击伊拉克的国家,也没有选择支持萨达姆,萨达姆在外交上完全陷于孤立状态。同时,伊拉克国内人民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族群对立,军心涣散,民意不一,已无统一意志可言。有传媒报道说,伊拉克一些高官已被联军收买。这些传闻和谣言真假难辨,但即时效应则极大地打击了伊拉克军民的士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