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隐喻与新闻传播理念

——以都市报为例

作 者:

作者简介:
裴晓军,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硕士。

原文出处:
新闻与传播研究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G6
分类名称:新闻与传播
复印期号:2006 年 04 期

关 键 词:

字号:

      近年来,学术界逐渐转向了对新闻文本的研究。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新闻业务范畴,对新闻文本隐喻功能的关注很少。一般认为,新闻叙述以事实为依据,它要求记者用简洁、明晰的语言将新闻事件表述清楚。因此,比起文学作品来,新闻的修辞色彩远没有文学作品丰富,但这并不是说新闻文本中没有修辞。相反,当我们仔细考察中国的新闻文本时,会发现其中蕴藏了诸多的修辞手法,而它们并未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例如,在中国都市报的新闻文本中,就充满了大量的有关战争军事的隐喻修辞。这些有关战争军事隐喻的修辞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认识新闻与现代社会的关系。

      一、新闻文本与隐喻策略

      和许多文学作品一样,在大量的新闻文本中,存在着大量的隐喻。通过对这些隐喻的分析,我们可以找出潜藏在新闻背后的深层次社会意义及大众心理。

      例如:Watergate(水门)—Irangate(伊朗门)—Camillagate(卡米拉丑闻)

      震惊美国政坛的“水门事件”发生之后,Watergate作为英语中的一个概念范畴,具有了生成—gate(×门)的隐喻化基础。Gate的概念内涵在Irangate和Camillagate中已经被置换,即:

      Gate(门):装置在建筑物、车船等出入口,可开关的障碍物→类似水门事件的丑闻(注:谭学纯、朱玲:《广义修辞学》,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1版,442页。)

      再如:

      (新闻标题)台政要争相表态欲赴大陆破冰(《参考消息》2005年2月5日1版)

      从隐喻的角度看,这条新闻给我们传达出如下信息:首先,两岸问题处于僵冷时期(因为有“冰”),但这个“僵冷”并未在标题中直接显现。其次,两岸问题是政治问题,一般而言,政治是严肃的,特别是现实中两岸问题的严肃性令人毋庸置疑。但是从标题中可以看出,作者显然将政治问题转化为“旅行问题”,因为“破冰”二字给人的直观联想就是“破冰之旅”。再次,这里“破冰”的本意应该是“缓和两岸局势”,但是标题里并未出现这样的字眼。而是用一种修辞方式——隐喻的方式来说明问题,用“破冰”代替“缓和两岸局势”,有理由认为它更符合受众的心理接受习惯,语言表达更有新意。近年来台湾和香港媒体常用“旅途”隐喻政治,表达政治人物的诉求。我国台湾的学者邓育仁、孙式文通过对1996年至1999年台湾《联合报》和《中国时报》的政治新闻报道的分析,指出“路途隐喻在台湾政治里扮演重要的角色”。(注:邓育仁、孙式文:《隐喻框架:台湾政治新闻里的路途隐喻》,《新闻学研究》(台湾)2001年第67期。)

      在这里,我们必须对隐喻这一概念进行说明。隐喻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十分重要。据瑞恰兹在《修辞哲学》一书中的统计,日常交际中每三句话,就有一句是以隐喻的方式来表达的。雪莱也曾说过,语言“从根本上讲是隐喻的”。这尽管是针对西方语言特性而言,但它对我们认识自己的语言也有一定的启示意义。有关隐喻的定义尽管很多,但从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到当代思想家和修辞学专家的著作中,其概念表达基本相同。在这里,我们采用台湾学者邓育仁的定义:隐喻是以一类事物来了解另一类事物的认知历程和构思方式。(注:邓育仁、孙式文:《隐喻框架:台湾政治新闻里的路途隐喻》,《新闻学研究》(台湾)2001年第67期。)这和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的“用一个表示某物的词借喻他物,这个词便成了隐喻词”的概念并无二致。(注:亚里士多德:《诗学》,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149页。)

      二、战争(军事)范畴内的词汇在新闻文本中的表述

      在我国的新闻表述中,有关战争(军事)类的词汇运用得非常多。笔者列举如下:部署、包围、保卫、敌人、长征、撤退、打响、打一场硬仗、队伍、夺取胜利、负隅顽抗、革命、轰炸、歼灭、进攻、开赴、千军万马、前线、前沿阵地、桥头堡、投降、突破、围剿、伪装、武装、牺牲、袭击、浴血奋战、运筹帷幄、占领、战场、战役、重大胜利等。

      这类词汇在新闻文本中是以两种方式出现的:一是本义,二是隐喻义。

      先看本义。在许多与战斗(敌我战争)有关的新闻中,这些词汇均以本义出现。如“长征”:

      1936年10月,长征一年多,见证很多战友牺牲后,张明秀跟着红四方面军到了甘肃会宁,部队和红一方面军、二方面军会师。(注:http:// www.nanfangdaily.com.cn/southnews/zt/erz60/xflb/200507150008.asp南方都市报2005-07-15。)

      这里的“长征”是一个特指概念,指中国工农红军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与国民党的军事斗争中做出的战略大转移,具有典型的军事斗争色彩。

      再看隐喻意义上的“长征”:

      伴着新世纪的脚步,和着改革开放的旋律,中华民族新的长征正向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序迈进。(注:http:// search.peopledaily.com.cn/was40/people/GB/paperxl.jsp? no=6102001.09.27。)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