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研究的多维视角

——马克思、哈贝马斯、麦克卢汉的传播观比较

作 者:

作者简介:
李庆林,广西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讲师,中国传媒大学传播学专业博士生。

原文出处:
新闻与传播研究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G6
分类名称:新闻与传播
复印期号:2006 年 04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尽管对于人类传播的研究很早就开始了,但传播学作为一门有相对自足的学术领域的独立学科出现,还只是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事情。站在今天的传播学学术立场上,我们很难把马克思、哈贝马斯和麦克卢汉三人看作是完全意义上的传播学者,但是他们都是在诸多领域卓有建树的大思想家。马克思自不必言,哈贝马斯是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领袖,麦克卢汉曾一度被誉为“继牛顿、达尔文、弗洛伊德、爱因斯坦和巴甫洛夫之后的最重要的思想家。”(注: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何道宽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2页。)这些大思想家的思想触角之深、之广,自然会涉及到人类须臾离不开的传播,而且留下诸多论述。本文力求站在今天传播学的学术立场上,从以上三人有关传播的论述中寻找可资借鉴的思想资源,通过进一步思考将其化入传播学本身的一部分。

      麦克卢汉生于1911年,比哈贝马斯大18岁,他们都是20世纪人类变化的见证人;而马克思比他们整整早了一个世纪。如果说,马克思的传播观更多强调的是传播的经济基础的话,那么,麦克卢汉则指出了传播中介所具有的性质对传播的影响,而哈贝马斯则在最经典的意义上指明了人类传播的特殊本性和独特逻辑,即传播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

      一、马克思:现实世界中各个人之间的交往取决于他们的生产方式

      越来越多的研究认为,在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中,交往范畴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但他们的“交往”概念与现代传播学的基本概念“传播”是有差别的。他们的交往概念的含义十分宽泛,其意义不仅包括生产过程中的由所有制和分工所导致的人与人之间的交换关系,而且还涵盖贸易、商业、交通、运输、两性关系和社交,甚至战争也是交往的一种形式。他们从一个更为宏观的角度来分析人类的交往活动在社会形态和社会结构变革中的作用。

      马克思明确地指出,他的历史观在于“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阐述现实的生产过程,把同这种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它所产生的交往形式即各个不同阶段上的市民社会理解为整个历史的基础”,(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92页。)而社会制度“这种存在状况只不过是各个人之间迄今为止的交往的产物”。(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122页。)马克思认为交往首先是一种物质交往,精神交往是从物质交往中分化出来的,物质交往决定精神交往,他说:“在现实世界中,各个人之间的交往取决于他们的生产方式。”(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455页。)

      生产方式决定交往形式,从这样一个方法论原则出发,马克思考察了不同历史时期人们的交往形式:

      第一种交往形式发生于最初自然发生的原始共同体之中。在这些原始共同体中,以人的依赖关系为基础的交往占主导地位,由于交往以自然发生的共同体为媒介,人本身始终表现为生产的目的。第二种交往形式是以物的依赖关系为基础的交往。在这种交往形式占主导地位的社会形态中,由于交往是以物的交换为媒介的,因而生产表现为人的目的,财富即交换价值表现为生产的目的,这样,人的价值不再表现为目的,而是表现为手段,从而造成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之间的异化了的价值关系。第三种交往形式是以在共同占有和控制生产资料的基础上所实现的共同性为媒介。这时的交往活动也不再具有强制性,而是真正成为自由自觉的活动。因为“只有在这个阶段上,自主活动才同物质生产一致起来,而这又是同各个人向完全的个人的发展以及一切自发性的消除相适应的。同样,劳动向自主活动的转化,同过去受制约的交往向个人本身的交往的转化,也是相互适应的。”(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130页。)这时,交往成为普遍交往。

      在马克思的眼中,交往活动的主体始终是“现实中的个人”,而不是主观臆想的抽象的人或纯粹生物学意义上的人。马克思说:“这里所说的人们是现实的,从事活动的人们,他们受自己的生产力和与之相适应的交往的一定发展——直到交往的最遥远的形式——所制约。”(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72页。)正是从人的现实性出发,通过对人们的交往活动的历史演变的审视,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交往形式的历史暂时性,确立了真正属人的交往形式的基本原则——共产主义原则。

      马克思从生产方式(劳动)看交往方式,把交往主体看作是处于一定生产方式并受这种方式制约的现实的人,深刻揭示出了隐藏在人与人交往关系背后的物与物的关系。他的这种批判的视角和方法后来为许多学者所继承,形成传播学蔚为大观的批判学派。

      二、哈贝马斯:传播是一种以理解为导向和目的的行为

      从马克思所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出发,哈贝马斯对人类交往行为作了更为深入的研究。比起马克思来,他的研究更接近今天的传播学,甚至有学者称他的交往行为理论所探讨的“无疑是典型的传播学课题”,(注:冯炜:《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对传播学的影响》,《山东大学学报(哲社版)》(双月刊),2002年第6期。)哈贝马斯在不同时期的著作中反复用过的“交往”概念,在德文中的写法是kommunikativen,这个德文词跟英文的communication一词有着共同的词源,有着对等的意义,后者正是我国学界熟知的传播学的基本概念——传播。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