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元培教师聘任思想探析

作 者:

作者简介:
牛风蕊(1981—),女,河南南阳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领域:高等教育管理和教育史; 周作宇(1964—),男,内蒙古武川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教授、博导,主要研究领域:高等教育学。(北京 100875)

原文出处:
现代大学教育

内容提要:

蔡元培的教师聘任思想,是其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蔡元培在吸收京师大学堂设立以来沿用的教师聘任思想和借鉴德国教师聘任制度的基础上,不断扩展其内涵,以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作为大学的办学理念。在以“学诣为主”的原则下,提出了延聘教师的具体标准,以此作为聘任教师的指导思想,并不断加强和完善制度建设,从而延揽了大批的人才,对北大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反思蔡元培教师聘任制的特点及影响,对今天的高校教师聘任制度建设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06 年 08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610(2006)02—0052—06

      蔡元培(1868~1940),字孑民,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民主革命家、教育家、思想家,作为中国近代一个重要历史人物,曾被毛泽东誉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1]。他生活在一个激烈动荡、变化多端的时代,一生追求进步,活跃在教育、政治等各个领域,作为中国近代伟大的教育家和民主革命的先驱者,他的许多重要教育思想,直到今天仍闪烁着熠熠的光辉。蔡元培在延聘教师方面有着独到见解和实践,他不拘一格地延揽有造诣之人才投身于教育工作,在其担任校长期间,北京大学可谓人才济济、群星璀璨,堪称壮观。由“思想自由,兼容并包”而形成的人才群体,在当时北京大学的整顿、改革和迅速崛起中发挥了极大作用。在当今高校教师聘任制度改革的时代背景下,探析蔡元培先生的教师聘任思想,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教师聘任制的主要内涵

      原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曾有一句名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2] 可见,学校的办学水平如何,与教师队伍息息相关。教师水平高低直接关系到学校水平高低,要促进学校发展,首先要抓教师队伍建设。因此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优化、素质良好、富有活力的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教育发展的根本大计,科学的教师管理制度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基础条件。

      教师聘任制,就是聘任双方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由学校或者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教育教学需要设置的工作岗位,聘请具有教师资格的公民担任相应教师职务的一项制度。[3] 长期以来,我国的教师是作为国家干部来对待的,实行的是计划调配的管理模式。随着我国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其弊端越来越突出,迫切需要一种新的、有效的教师管理制度。1993年颁布的《教师法》第十七条指出,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逐步实施教师聘任制。《高等教育法》第四十八条也明确规定“高等学校实行教师聘任制。教师经评定具备任职条件的,由高等学校按照教师职务的职责、条件和任期聘任。高等学校教师的聘任,应当遵循双方地位平等的原则,由高等学校校长与受聘教师签订聘任合同。”

      教师聘任制的核心目标是建立一支高质量的教师队伍。而实施教师聘任制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建立正向、良性和高效运转机制,而其中至为关键的则是确立教师聘任的标准。在新的知识经济时代,高等学校由于其具有的培养高层次人才和科学研究等社会功能,日益成为一国社会发展的动力之源。而高校传统用人制度的僵化已成为制约教师整体素质提高,阻碍教师队伍建设与管理科学化、法制化的重要因素,已到了非改不可的程度。因此在高校建立并真正实行教师聘任制度,既是教育改革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高校教师队伍管理制度改革的必然结果。[4]

      二、蔡元培聘任教师的标准

      教师聘任思想起源于西方,经过不断的丰富发展形成了制度体系,并逐渐成为世界各大学主要的教师管理模式之一。自戊戌变法设立京师大学堂始,就开始借鉴西方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教师管理体制也开始受到影响。1902年管学大臣张百熙上奏清廷并被批准颁行的《钦定学堂章程》中明确对大学堂的办学纲领、科目设置、课程安排、招生办法、毕业分配、聘用教师、领导体制和教学纪律等都做了详细的规定。[5] 为了办好京师大学堂,张百熙十分注重延揽人才,他提出:“此次奉旨切实举办,自应破除积习,不拘成例用人”,要对那些“才具优长,通达时务”,“明练安详,学有根柢”的人委以重任。他尤其重视物色总教习的人选,认为“大学堂之设,所以造就人才,而人材之出,尤以总教习的人为第一要义,必得德望具备,品学兼优之人,方足以膺此选”。[6] 这充分体现了当时极贫积弱中国的有识之士学习西方教育制度,重视教师的思想。尽管教师聘任体制尚未成形,在实施中并未完全执行,但作为现代教师任用体制的肇始仍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思想是制度的渊源,而制度是思想成熟和规范的体现。北京大学作为中国现代高等教育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在严复、胡仁源等任职校长期间,都坚持了聘任的教师任用思想。而真正形成制度,建立教师聘任制雏形的则是蔡元培就任北大校长时期。蔡元培曾数次留学德法,西方的就学经历使他无形之中受到了以德国柏林大学为代表的“大陆派”思想的深刻影响,崇尚学术自由,强调“大学为研究高深学问之机关”[7]。也使蔡元培开始接触到了西方的教师聘任制,并促使他开始用德国大学的模式来选聘教师。

      合格教师的聘任制及受聘教师所享有的言行自由是学术自由的核心,也是蔡元培对北大改革最重要的方面,需要详加考察,归纳起来,蔡元培聘任教师的主要标准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诣为主,唯才是用

      广延积学与热心的教员,是蔡元培在北大实行革故鼎新,造成良好学术空气的一项重要措施。蔡元培认为,教师是“人类之职业”中最为重要的职业。“教育者,专门之业,学问者,终身之事”,教师不是人人都能担任的。因此,在聘用从事教育工作的人才时,应坚持严格的标准和要求。而衡量教员优劣的标准,应当以学问的好坏而定。蔡元培认为“对于教员,以学诣为主”[8],作为一名教员, 尤其是大学教员,具备充分的知识是不言而喻的,因此蔡元培在担任北大校长时首先考虑的问题就是聘用高水平的师资,“学诣为主,唯才是用”也成了他聘任教师的首要标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