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研究重心的转移:从“教学客体”到“教学主体”

——以《哈佛教育评论》为例

作 者:

作者简介:
作者单位: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智力开发研究所。(上海 200032)

原文出处:
教育发展研究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06 年 03 期

关 键 词:

字号:

      高水平期刊发表的论文向来是所涉及学科的最直接最重要的知识来源,体现着学科前沿和学科特色。《哈佛教育评论》是一本学术性教育刊物,自1931年创刊以来,该刊物就以其全面性、权威性和独特性,成为教育领域最有声望的教育刊物之一。本文是应用内容分析法,(注:对论文的主题与内容进行系统量化及描述的方法) 基于对1931-2000年间《哈佛教育评论》发表论文的统计分析,探讨教育研究重心转变的主要研究成果之一。

      通过对自创刊以来《哈佛教育评论》发表论文的统计,得出关于教学研究的文章共计152篇,关于教师研究的文章共计132篇,关于学生研究的文章共计125篇。从数量上看,这三类研究文章数量差异不大,但考察这些文章的分布,不难发现教育研究发生了由“教学客体”向“教学主体”的重心转移。(注:这里的“教学客体”指相对于作为“教学主体”的教师和学生的教学内容、教学效率等) 教育研究的目标不再只是局限于追求较高的教学效率,而更注重对教学过程中“人”的关注,这体现在对教学的双主体,即教师和学生研究的重视,表现了教育研究的人文关怀趋势。

      一、以“教学客体”为教育研究的重心:关注教学内容和手段研究

      通过对《哈佛教育评论》有关教学研究文章的统计发现,教学研究在20世纪30年代和60年代所占比例较高,对其内容进行分析发现在1931-1970年这段时间对教学的研究尤其注重运用教学策略和现代化技术提高教学效率。为什么这一时期会注重教学效率的研究呢?

      首先,是由于美国称霸世界的野心。二战以后,美国与苏联开始了在军事、经济、科学等方面的激烈竞争。1957年,苏联率先成功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美国朝野深感震惊,国会很快颁布了《国防教育法》,由此拉开了教育改革的序幕。改革的重点在三个方面:一是以数学、自然科学和外语改革为重点,强调科学教育内容现代化;二是强调智力训练,重点提高学生的素质,使学生成为高素质、高能力的创造性人才;三是强调教学手段现代化。

      其次,是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大发展,如何把先进的科学技术应用于教学成为教育者进行研究的兴趣所在。利用留声机、收音机、电影、磁带式录音机、电视等视听技术进行的教学研究开始发展起来。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刊登在1943年《哈佛教育评论》上的一个系列研究(包括三篇文章),是对在教学单元中运用留声机和印刷材料获得知识的差异的比较研究。[1]

      最后,教学技术研究的大力发展还得益于心理学的发展。我们知道计算机辅助教学(CAI)是在程序教学和教学机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最早提出教学机器设想的是教育心理学家桑代克。1924年,普莱西在美国心理学年会上首次展示了这种“以练习材料进行自动教学”的机器。由于普莱西的工作“部分地受困于文化的惰性,教育界还没有为它们做好准备。”[2] 因此在当时并没有得到积极的反应。

      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行为主义心理学家B.F.斯金纳依据其操作条件反射和积极强化的理论提出适用于机器教学的教学材料程序化的设想,并设计了新一代所谓的斯金纳教学机器,教学机器又开始活跃起来。在斯金纳的竭力推动下,教学机器由试验阶段进入实用阶段。斯金纳希望教学机器能“让教师摆脱繁重的例行工作”,[3] 企图用“教学机器”来部分地替代教师的工作。尽管许多人都认为机器是教师用来节省时间与劳动的绝妙装置,[4] 也承认教学机器或许在一些方面可以代替教师的部分工作,但都不主张用机器取代教师。[5] 斯金纳创制的“教学机器”给中学教学以极大影响。利用教学机器实施的是程序教学,即教学内容经过程序化,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学生的被动地位。

      二、以“教学主体”为教育研究的重心:关注教师研究

      对《哈佛教育评论》关于教师研究文章数量的统计可以发现,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教师研究占总体研究的比例不断上升,到70年代达到第一个顶峰,占总体研究的比例为17.8%,90年代达到第二个顶峰。通过对《哈佛教育评论》中关于教师研究的125篇文章的内容分析,发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教师研究的关注重点也不同。

      (一)20世纪50年代以前:关注什么人可以做教师和如何培训教师

      虽然这一时期,教师培训的问题已经被提出来,但如何培训教师、到哪里培训教师、培训教师些什么内容……这些问题开始引起人们的思考。这一时期,人们已经认识到教师培训的重要性,但对此问题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至于什么样的人可以作教师这一问题何以受到关注,主要是由于教育作为社会与国家的事业,不可避免地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每个时期国家政治状况的晴雨表。

      (二)20世纪50年代:关注教师的工资问题

      1938年,国际公共教育大会第七次会议在日内瓦召开,大会通过了《关于小学教师的工资的建议》,指出:“小学教师应该为其个人,也为其家人,获得与其社会地位和所提供服务相适应的令人满意的生活条件”;“他们应获得能保证其尊严与良好心理状态的工资。”之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关会议上,又多次提到小学教师工资待遇问题。在美国,教师工资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尤以五十年代最为突出。

      尽管教师的处境很恶劣,但在40年代,美国很少教师参加工会,罢教的也不多。教学专业也吸引了大批有才华的妇女参与工作。但到了50年代,情况有了大的转变。《哈佛教育评论》刊发的文章反映,这一时期,关于教师工资的本质是什么、教师工资包括什么、当局如何解释教师的工资表、额外的课程与教师的工资等等问题都成为教育研究关注的问题。这一时期教师为了保护自己的权益,纷纷参加工会,工会开始干预教师的工资问题;教师为了争取自己的权益也开始采用罢工的方式抗议当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