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晚清福建船政与台湾经济近代化

作 者:

作者简介:
徐心希,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教授。

原文出处:
台湾研究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F7
分类名称:经济史
复印期号:2006 年 06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晚清进入同治、光绪两朝,与我国福建及东南诸省的经济近代化步伐紧密相关的事件千头万绪,笔者以为其中最重要的则是两件大事,其一是福州马尾船政局的开办,其二就是台湾经济的近代化。本文以此为锲入点,谈谈一些不成熟的看法以就正于方家。

      一、左宗棠、沈葆桢筹办福建船政与台湾经济地位的提升

      1、筹办福建船政旨在抗衡西方列强的扩张政策与加强台湾海峡防务

      晚清国运乖舛,强虏压境。同治四年(1865)闽浙总督、洋务派的中坚力量左宗棠在福州马尾创办福建船政局,这是当时远东规模最大的洋务企业。他的洋务计划概而论之即从国外购买机器,聘请技师,以建立近代化的造船厂,打造一支强大的水师。左宗棠认为西方列强“包藏祸心,为日已久”;中国应“设造船之厂,讲求大筏软帐之利,更造炮船火船之式”;否则,亡国灭种绝非危言耸听。①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左宗棠认为西方列强欲壑难填,不会就此善罢甘休。若战争爆发,则“彼有轮船,我尚无之,形无与格,势无与禁,将若之何!”②鉴于此理,他强调:“欲防海之害而收其利,非整理水师不可;欲整理水师,非设局监造轮船不可”。③有了轮船,不但便利东南七省的商贸运输,还能发展民族工业:“无事之时,以之筹转漕,则千里犹在户庭;以之筹懋迁,则百货萃诸釐肆;非独渔盐、蒲蛤足以业贫民,舵艄、水手足以安游众也。有事之时,以之筹调发,则百粤之旅可集三韩;以之筹转输,则七省之储可通一水。”④左宗棠晚年回顾他力主开局造船之用意:“臣于闽浙总督任内,请易购雇为制造,实以西洋各国恃其船炮,横行海上,每以其所有傲我所无,不得不师其长以制之。”⑤这些改革措施让人们感到晚清经济从萧条中逆转的契机。

      同治五年朝廷(1866)始定开办福建船政局,地址选在福州的入海口马尾,但是对此事能否办成仍持怀疑态度。所以七月十四日朝廷谕称:办船政“所需经费,即著在闽海关税内酌量提用。”⑥也就是说朝廷不再另外拨给开办经费。

      然而,福建船政局开张伊始,由于西北军务吃紧,朝廷急调左宗棠入疆平叛。行前,他力荐丁忧在籍的沈葆桢作为继任的船政大臣。沈葆桢系福建侯官人,原籍浙江,林则徐的女婿,官至江西巡抚。他重视学习西方先进科技,主张发展民族工业,为洋务派中之出类拔萃人物。左宗棠对其评价甚高:“久负清望,为中外所仰,其虑事详审精密。”⑦清政府十分器重沈葆桢,除“特命总理船政”外,还决定由“部颁发关防,凡事涉船政,由其专奏请旨,以防牵制”,即赋予“专折奏事”⑧之权。船厂设在马尾,既可就近使用福建盛产之木材,又可由台湾海运台南盛产之煤炭;既满足船政局对原材料与能源的需求,又解决台南煤炭的出路。长期困扰福建船政的主要是经费问题,为此沈葆桢、丁日昌曾多次上奏陈情。光绪元年(1875)九月,朝廷为此事谕令军机大臣:“福建船厂经费不取,经户部等衙门奏明,将闽海关四成洋税项下余银四十万两,尽数拨归应用。七月以后,续征四成洋税,提拨四十万两,解还部库。嗣后船政经费,即由闽海关六成项下,每月拨解银五万两,俾资接济”;“著文煜先尽筹解,毋稍延缓,致误需要。船政与海防相为维系”。⑨足以证明此时清廷非常重视福建船政局的开办与发展,并希冀通过办理福建船政借以加强台湾的防御能力。

       2、筹办福建船政为稳定东南政局,提升台湾战略地位并加强其与大陆的经济联系

      实际上,左、沈诸公筹办福建船政事务另一个重要目的就是稳固东南政局,抵御列强染指东南、尤其是台湾的侵略企图。随着列强坚船利炮的急速东进,台湾的战略地位日益引起各国的重视,列强想方设法以台湾作为跳板侵略中国,并企图将台湾从中国版图上割裂出去。因而福建船政在稳定台湾政局、维系台湾与祖国大陆的血脉联系方面的作用日臻显露。咸丰十一年(1861)台湾正式开港,同治元年(1862)、二年(1863)淡水、台湾(安平)两口相继设关开市,并增加鸡笼、打狗(高雄)两个外口,实际扩大为4口。同治十年(1871)琉球人避风台东,与当地土著牡丹社发生冲突造成流血事件。翌年日本小田县人漂流至卑南被劫。同治十三年 (1874)日军借机扩大事态,入侵台湾。清廷急派福建船政大臣沈葆桢带领轮船、弁兵“以巡阅为名”,前往台湾“相机筹办”,⑩建布政使潘蔚作为助手帮同筹划。又悉日军已登陆台湾,朝廷旋改授沈葆桢为特命钦差大臣视察台湾防务。并规定“所有福建镇道等官均归节制;江苏、广东沿海各口轮船,准其调遣,俾得与日本及各国按约办论,而于征调兵弁船只事宜亦臻便捷”;且“除江苏、广东沿河各口轮船用款各由各该省拨给外,所有该大臣需用饷银,著文煜、李鹤年筹款,源源接济,毋任缺乏”。(11)沈氏临危受命,即与福州将军、督抚联名会奏“会筹台防折”,提出“联外交、储利器、储人才、通消息”等4项保台应急举措。朝廷随之上谕:“均著照所议行。并准其将闽省存款移缓就急,酌量动用。”(12)急调福建陆路提督罗大春增援台湾。沈葆桢一行抵台之后,即与镇道会商认定“应办者三事,曰舌战,曰预防,曰开禁”;“预防与舌战同时并举”(13);并奏请购买西洋铁甲船以壮防卫实力。

      3、通过开禁、增设府县等行政措施促进台湾经济的开发

      击退日军后,朝廷又诏命沈葆桢筹划台湾善后。由于台岛硝烟骤起,举国上下极为震动,中央政府大员们也引发一场大辩论。如李宗羲慷慨陈词:“台湾一岛,形势雄胜,与福州、厦门相为犄角,东南俯瞰噶罗巴、吕宋,西南遥制越南、暹罗、缅甸、新加坡,北遏日本之路,东阻泰西之往来,宜为中国第一门户,此倭人所以垂涎也。”(14)鉴于国际形势的剧烈变化,沈葆桢认为台湾亟需整理内政、开发山区经济,以增强实力,沉着应变。所以同年十一月沈氏奏请台湾开禁。他说:“全台后山除番社外,无非旷土。迩者南北各路虽渐开通,而深谷荒埔,人迹罕至,有可耕之地,而无可耕之民。……内地人民向来不准偷越,近虽文法稍弛,而开禁未有明文。地方官思设法招徕,每恐与例不合。”(15)此前为限制人民渡台,朝廷订立诸如诸多禁律,如私入番境杖一百,抽藤、钓鹿、伐木、采棕杖一百、徒3年;偷越运货者,专管之官失察降调,该管上司罚俸1年;入台民人不得与番民通婚,违者离异参罪,地方官查处,从前已娶者不许往来番社。沈葆桢痛陈陋习之弊,“请将一切旧禁,尽与开豁”。还在《请移驻巡抚折》、《会筹全台大局疏》中批评了朝廷的错误做法,指出“台地向称饶沃,久为他族垂涎。今虽外患暂平,旁人仍眈眈相视。未雨绸缪之计,正在斯时”,且“外人之垂涎台地,非一日亦非一国也。……我不尽收版图,彼必阴谋侵占”(16)。他呼吁巡抚移防台湾,并强调:“年来洋务日密,偏重在于东南,台湾海外孤悬,七省以为门户,其关系非轻”。尽管朝廷批准,但由于闽中督抚政见不一,加之移驻确有实际之难,所以巡抚移防台湾一案迟迟未能实行。沈葆桢在善后折中建议在台湾前后山“建郡者三,建县者十数”,光绪二年(1876)朝廷批准台湾由一府四县三厅增为二府八县四厅。即增设台北府,合原来的台湾府为二府,新设恒春、淡水、新竹、宜兰四县,合原来的台湾、凤山、嘉义、彰化四县为八县,增设鸡笼、卑南、埔里三厅,合原来的澎湖厅为四厅。这种行政区划的规划与变动,不仅有利于台湾防务,也有利于台湾经济开发。丁日昌也在同年上《请速筹台事全局疏》,对日人可能犯台提出警告。(17)在沈葆桢等人的主持下,福建船政局除了修造轮船之外,还培训了一批电话电报、机械加工、外语翻译等人才,这些人才在近代台湾经济的开发与发展中均发挥了重大作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