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绍兴传统经济人格之形成

作 者:

作者简介:
兰新让(1968-),男,陕西兰田人,绍兴文理学院讲师。浙江 绍兴 312000 肖养蕊,绍兴文理学院,浙江 绍兴 312000

原文出处: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内容提要:

绍兴传统经济人格反映的是农业社会中绍兴地区公众共同的经济活动特点,可以总结为勤俭、精细、柔韧和务实四个特点,本质是“耕读取利”,这是秦汉以后越地文化最主要的表现形式之一。秦汉以来的人口迁徙和绍兴地理环境的变化,分别构成了绍兴传统经济人格形成的人力基础和物质基础,传统儒家文化的传播特别是东晋以来绍兴文化教育业的发展,是绍兴传统经济人格形成的文化依据。而以小农经济和小商品经济为主导的传统经济形态及其发展,则是绍兴传统经济人格形成的决定性因素,绍兴传统经济发展过程之中的人地矛盾,则构成了绍兴传统经济人格形成的内在动力。


期刊代号:F7
分类名称:经济史
复印期号:2006 年 06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K2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293X(2006)03-0012-07

      一

      经济人格反映了一定社会中经济主体的基本特点。从心理学的角度看,经济人格是经济主体稳定的心理特征,即人们经济动机和行为的基本倾向。然而,经济活动并不是经济活动主体单纯的心理过程,它首先是客观的物质运动过程,其次才是人类在客观经济条件制约下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因此,经济人格实际上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客观条件、性质和特征的主体反映形式,是人类以往经济活动的结果。同时,由于经济活动在人类全部经济活动中的基础地位,经济人格是经济主体的核心因素,同脑力和智力一起构成了人类进一步经济活动的主体条件。以往的经济学研究,注重的是人的脑力和智力因素,经济人格往往被忽视了。

      受经济活动基本要素和特点的制约,经济人格由经济主体的消费性、生产性、交往性、功利性、理性等五个方面的内容组成,其中主体的消费性、生产性、交往性分别体现了经济主体从事消费、生产、交换这些基本经济活动时的基本动机和行为倾向,功利性指人们在经济活动中计较产出和投入之间比例关系的基本倾向,理性反映了人们经济活动的目的性和自觉性程度。这五个因素,基本刻画了经济活动主体的基本特点,是我们认识和把握现实经济活动主体——人自身的五个基本依据。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经济活动具有社会性,从来都不是像鲁滨孙式那样由单个人从事的活动,因此,经济人格不是个体而是群体共同的经济活动特点即群体人格。同时,经济人格并不是一个单纯的经济学范畴,由于人类的经济活动同其他社会活动存在着密切的相互联系,经济人格会在人类的其他社会生活领域不同程度表现出来,制约着人类的其他社会活动。反过来,经济人格又会受到人们在社会经济基础上形成的经济伦理以及人类其他社会文化因素的制约,因此,经济人格是反映社会或者说人的发展水平的一个核心范畴。然而也正是因为经济人格这个范畴的综合性质,迄今为止,还没有人把经济人格作为一个单独的范畴来加以研究,更不要说用这个范畴去研究某一地区或者某一群体的经济人格。

      然而经济人格的提出和研究不仅重要,也很必要。经济人格作为经济主体的核心因素,是以往的经济条件和经济活动的产物,又是人类进一步推动经济发展的主体条件。客观物质条件和经济主体相互作用,才形成了经济发展过程。传统农业社会、自然经济向现代工业和信息社会、市场经济转化的过程,也是传统农业社会、自然经济下的传统经济人格转化为适应工业、信息社会以及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现代经济人格的转化过程,经济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必须协调,经济发展和人的发展必须协调。我们往往会发现,由于经济人格转型和人的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形成了经济发展的路径锁定,从而阻碍了经济发展,这样的例子在落后国家和落后地区比比皆是。

      绍兴传统经济人格,是绍兴地区公众在传统农业社会中形成的群体经济活动特点,由于上述原因和历史条件的限制,迄今尚无系统的学术研究,一般散见于对越地风俗的历史记载和当前若干越地文化研究成果中。综合这些文献记录和当代有关越地文化研究成果,根据我们刻画经济人格的五个维度,绍兴经济人格包括以下内容。

      节俭适度的消费方式,即消费时讲究精打细算,节俭适度,反对奢靡浪费。[1]嘉泰《会稽志》曾说,绍兴府民性“不事奢靡,士大夫占产甚薄,缩衣节食以足以伏腊”,万历《山阴县志》说,山阴民“其男女屏浮糜不事”,诸暨《旧志》说诸暨“商贾工作皆习简朴,不事华丽”,嘉靖《余姚县志》说余姚民“让检而不陋,华而不废,勤而不匮,质而不俚”,“占产至薄,缩衣节食以足以伏腊”,《嵊县志》说嵊县民“俗尚勤俭好古”,《新昌县志》说新昌民“商不尚华丽”。[2]绍兴人还有“一年烂饭买条牛,三年烂饭起高楼”和“吃饭吃到八分,饮酒饮到七分”民谚。所有这些,讲的就是节俭和适度,另外直到现在,绍兴人出外消费比例比较低,都是节俭适度的体现。

      辛勤精细的生产方式,即在进行生产活动时,舍得出力吃苦的同时,追求用智取巧,农业上精耕细作,手工业精益求精。《余阙均役记》说绍兴府民“土瘠民贫,小人动身而食力,其君子检析而敦诗书”,《会稽县志》上说“民有耕耨,而诵其业,丝布其服,鱼盐与稻果瓜而蠃蛤其实也”,《陈敬宗萧山科甲提名记》中说萧山“男女有别而耕织惟勤,絃诵相闻而文风益振”,《诸暨县志》说诸暨民“力稼不事浮费”,《余姚县志》讲余姚“士以读书为本业,小人以技艺为耕作”,《上虞县志》讲“君子好文学,邱民理樯事”,[3]这些都说明了在农业社会中绍兴地区民众在人格的生产性方面的特点,改革开放以后绍兴出现的“走遍千山万水,吃尽千辛万苦,想尽千方百计,说尽千言万语”的“四千精神”也说明了这个特点。

      柔和坚韧的交往方式,即在经济活动中同人交往时,温和委婉,不走极端,通达权变,工于心计,持之以恒,锲而不舍,总称柔韧。《晋书·地理志》上讲会稽府“其民循循”,《宋史》说绍兴府“民性柔敏而慧”,《诸暨县志》中说诸暨人虽“性质直而近古,好斗”却“易解”,嘉靖《余姚县志》也说余姚“人柔敏而慧”,这些都表现了绍兴人柔和的一面。《余阙均役记》记载说“山谷之间,有一夫而居十亩之田者,祖宗相保至累世不失”,《万历志》说诸暨民“好讼,所争毫末,至累世不休”,[4]表现了绍兴人格坚韧的一面。柔韧人格在周恩来身上得到了集中的体现,在文革期间,他竭思尽虑,忍辱负重,掌握国家政权,维持国民经济正常运行。“四千精神”也体现了柔韧的经济交往方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