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企业成长与控制权转移的相关性分析

作 者:

作者简介:
程书强(1968-),男,陕西商州人,西安财经学院管理学院副教授,西安科技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管理学博士,研究方向:民营经济与电子商务。西安财经学院 管理学院,西安 710061

原文出处:
中国软科学

内容提要:

“控制”与“成长”是家族企业发展过程面临的两难抉择,本文以家族直接控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运用企业成长的三维度模型,从资本规模、市场盈利能力和组织结构三个方面分析控制权转移与家族企业成长关系,证明控制权转移与家族企业成长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家族企业应通过部分控制权的转移,不断地吸纳和有效地整合资源,打破阻碍家族企业发展的“资金”和“管理”瓶颈,促进家族企业的成长。


期刊代号:F22
分类名称:乡镇企业、民营经济
复印期号:2006 年 12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F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9753(2006)09-0130-07

      一、研究背景

      迄今为止,经济学对家族企业(Family Business)的关注程度并未与这一企业制度在现实经济中所发挥的组织功能相适应。据Gersick等人的研究,最保守的估计也认为由家庭所有或经营的企业在全世界企业中占65%至80%之间。世界500强企业中有40%由家庭所有或经营。家族企业创造了美国生产总值的一半,雇用的劳动力也占一半。在欧洲,家庭公司支配着中小规模的公司,并在一些国家的大公司中占大多数。在拉美,由家族建立和控制的大型企业在绝大多数产业部门中都占主导地位[1-3]。在我国,从上世纪80年代之后新兴崛起的个体私营企业,其大多数都是由相互间具有亲族关系的家族成员拥有企业剩余权(索取权和控制权)的家族企业[4]。近年来,伴随着“国退民进”和集体企业“二次改制”进程的不断深化,一大批由原公有制企业(含国有和集体所有)改制而来的新兴民营企业在要素构成、产权状态和治理机制等方面也不同程度地呈现出“家族化”的组织倾向。这两股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使得家族企业制度已经或正在成为我国民营企业最为普遍和重要的企业组织形态之一。但是,我国家族企业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已开始遇到两个明显的瓶颈:

      其一是规模。家族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时,就难以再长大。当把目光投向世界,人们还发现世界华人中虽有不少亿万富翁,但却很少有能力构建起跨国公司;在世界500强中,也难以寻觅华人企业的身影。

      其二是寿命。我国私营企业和家族企业“各领风骚三五年”的现象十分普遍。与现代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企业比较,我国的民营企业普遍短命,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三五年,大企业的平均寿命也不到10年。一份调查报告指出各类企业寿命在5年内的高达50%以上[5]。我国家族企业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一代创业,二代守成,三代衰亡”的怪圈[6]。

      我国家族企业怎样才能打破成长中的制约瓶颈,保持持续不断发展,已成为理论界研究的难点。

      控制权是指企业所有者和各级经理人员对企业的实际控制程度,包括由所有权衍生的决策控制权和由经营权衍生的经营控制权。决策控制权通常表现为对企业股票掌握情况,经营控制权表现为对企业管理岗位的把持程度。企业成长包括企业规模、知识和制度三个维度的发展变化,在现实中则表现为资本规模的扩大、组织结构的扩展、市场盈利能力的提高[7]。对家族企业而言,资本规模的扩大,表明家族企业要突破家族资本的封闭性,出让家族对企业的部分所有权,不断吸纳外部的社会资本;由此必然导致企业组织结构的扩展,而组织结构的扩展表明企业的委托—代理链条要不断拉长[8]。企业成长对管理资源需求增加,而企业主难以从家族成员中继续获得高质量的管理资源,为此企业主必然要逐步突破家族管理资源的封闭性,要吸纳外部职业经理进入企业,参与企业管理,并要有效地对企业内具有不同利益目标函数的人力资本进行有效的整合,由此导致组织能力的增强;家族企业如果能有效融合金融资本和人力资本,那么其市场盈利能力必然会进一步提高。总之,家族企业要在上述互有内在联系的三个方面获得成长,创业家族就必须转让企业的部分控制权。由于家族企业主追求企业和家族整体利益最大化,而控制权是实现家族利益和企业家非货币效用的关键,家族企业主非常重视保留控制权。

      对此,Poutziouris(1999,2001)指出,有必要考察家族企业所有者——管理者对外部股权融资的态度,考察他们如何处理“成长与控制”的两难问题[9]。企业快速发展会给企业家及其家族带来货币收益,而保留控制权则给企业家及其家族以非货币收益,引入外部资金导致的快速增长与保留控制权之间存在着此消彼长的关系。

      Ou(1988)认为,小企业所有者一方面要在财富积累和控制权稀释间进行取舍,另一方面还要在企业稳定增长和快速增长之间进行取舍,而这种目标函数将影响企业探寻不同融资来源的意愿。Florin(2001)也指出,企业创立者一方面关心个人财富目标,另一方面关心控制权和独立性。他还指出,关心独立性和控制权的企业家会选择内部导向的增长战略,而主要关心个人财富的企业家则会选择增长战略和快速财富创造。也就是说企业家可能会拒绝高增长战略,因为他们愿意保持独立性和家族控制,而且高增长战略会威胁到这些渴望。

      在增长与控制之间,很多家族企业主选择了保留控制权,而放弃了以控制权稀释为代价的高增长率。大多数的小规模家族企业的所有者(管理者)都偏好于现状(Reid等,1999)并且看重保持企业独立发展(Bifiey,1996)。Wetzel和Freear(1994)指出,并不是所有小企业都愿意公开上市,一些小企业是夫妻店型企业,并不寻求高增长战略,而有些是生命周期型企业,企业家会着重其他因素,例如自己当老板。这并不代表企业家不考虑利润,而是他们不会考虑那种可以吸引风险投资家的高增长率。Westhead,Cowing和Storey(1994)发现,只有一小部分的家族企业所有者——管理者是以增长为导向的。大部分的企业遵循企业生命周期模式,家族企业主并不总是以增长为目标。

      Neubauer & Lank(1998)指出,企业所有权、独立性和家族控制因素会影响家族企业主的融资决策[10]。Poutziouris(1998),Westhead和Cowling(1998)也发现,由于家族企业主对控制权要求程度更高,企业较少采用增长导向战略并影响其对外部融资的态度,家族企业规模一般小于非家族企业。那些遵循生命周期模式发展的家族企业遵循的是一种“小的才是好的”经济理念。

      作为一个在竞争性市场上时刻经受“生存检验”的经营实体,家族企业的行为选择要受到市场这一“看不见的手”的硬性约束,如果创业家族对企业控制权的垄断导致企业市场竞争力的明显下降,其所拥有的控制权(连同历史经营过程中沉淀在企业资产里的所有家族要素投入),就有可能被强制性剥夺,比如破产、清盘或被其它强势企业非合意性并购等,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家族企业必须在成长和控制权之间做出权衡,在企业成长与控制权转移之间找出一个合理的平衡点。为此本文选取家族控股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控制权转移和家族企业成长之间的关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