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C9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584X(2006)05-0039-07 顾名思义,“村中企”就是兴建于农村中的企业。本文中的“村中企”侧重点是兴建于农村中的小型工业企业,从所有制形式上讲,可以是集体形式,也可以是私营形式,但以私营形式为主。广义上的“村中企”包括乡镇企业和县城小型工业企业。从狭义角度可对“村中企”作进一步界定:“村中企”的建设主体是农民,由农民用自有资金和借贷资金出资兴建,产权属于出资的合伙农民,经营方式由合伙农民作为大股东入厂经营。“村中企”的建设地域主要是在农村村落边缘和外围,建厂用地充足,与农村家庭作坊相比,交通较为便利。伴随我国小城镇建设和产业集聚效应,“村中企”在建设上逐步向城镇边缘聚集,形成小型工业园区。“村中企”的行业分布主要在:纺织、机电、化工、食品加工业、采矿业、金属、建筑、建材、木材家具、橡胶塑料业,等等。 一、“村中企”发展概况 我国“村中企”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在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手工业的进步,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村中企”的前身——工场手工业作坊稀疏出现。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四川的井盐业,苏州、杭州的一些丝织品工场。但“村中企”全面兴发,已是20世纪?0年代末、80年代初的事情。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我国对外开放的方针,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这两次会议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意义重大。从1978~1992年,中国农村企业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这一时期,大体上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1978~1983年,农村企业全面振兴阶段; 1984~1988年,是中国农村企业的起飞阶段;1989~1991年间,农村企业开始出现了衰退。 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使社会经济各个领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1992~1996年,农村企业进入超常发展阶段,乡镇企业年均增长52%。1996~1997年是调整重组阶段,国家出台了《乡镇企业法》,国务院召开乡镇企业会议,推动了乡镇企业向效益型转变。1997年的利润总额比1996年增长17.4%。1998年至今,农村企业进入稳定发展阶段。1998年乡镇企业利润总额比1997年增长了17.3%,1999年比1998年增长了14%。2000年,乡镇企业实现利润总额7283亿元,比1999年增长13.02%。2005年,全国乡镇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1200亿元,是2000年的1.54倍,年均增长11.6%。这一阶段“村中企”的发展呈现三个特点: 其一,外商投资促进了农村企业的发展。1993~1996年,农村信用合作社和国有银行大约将其90%的贷款都提供给了国有企业。但外商投资在乡镇企业的融资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来自新加坡等地的外商投资绝大多数都进入了劳动密集型产业。1995年,乡村一级的企业中有28.1%的产出是外商投资企业创造的。 其二,基本实现农村工业的私有化,私营经济逐渐成为支撑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20世纪90年代乡镇企业开始了较大规模的私有化。到1998年末,县或低于县一级政府所有的企业80%被私有化。1998年的宪法修正案中把私营经济定位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确定了私营经济的政治、经济地位,私营经济逐渐成为支撑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2000年个体私营企业经济主要指标增长幅度远高于全部乡镇企业的增长幅度,经济总量占全国乡镇企业的比重已达60%以上。而且乡镇企业增加值、营业收入净增额,全部是由个体私营企业创造的。从分地区情况看,东部地区个体私营企业占全部乡镇企业比重是“三分天下有其二”、中部地区是“四分天下有其三”、西部地区是“五分天下有其四”。农村私营企业已经成为全国乡镇企业的主体,是全国乡镇企业保持稳定增长的重要力量和新的增长点。 其三,以小城镇为载体的乡镇工业小区使乡镇企业的集中度不断提高。据国家统计局农调队一项调查表明: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建制镇正由数量增长阶段向经济实力增强、质量全面提升阶段转变,聚集能力和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在增加农民收入、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加快城镇化进程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2002年全国建制镇已达19811个,占全部乡镇的比重达到50.7%,首次超过乡的个数。 2002年每个镇的财政收入平均达到1136万元,乡镇企业上交税金平均达935万元,占全镇财政收入的 82.3%。财政收入超亿元的镇有357个,其中最高的财政收入高达19.4亿元。这些小城镇的共同特点是人口规模大,乡镇企业多,经济发展水平高。由此可见,乡镇企业的发展加快了我国城镇化进程,众多小城镇的迅速崛起又促进了乡镇企业在更高层次上的发展。 二、“村中企”发展趋势 “村中企”经过20多年的快速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改变了整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三农”问题,但也存在诸如资源浪费、布局分散、投入产出效果不高等问题。当前我国农村工业化的发展进程趋缓,而且面临着资源约束、市场竞争加剧等严峻的复合环境,迫切需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推动“村中企”发展路径的调整。“村中企”发展趋势大致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