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F121.2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2714(2006)05-0030-11 现在东部沿海地区讨论比较多的问题是,“十一五”时期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过程中民营企业如何实现产业的升级。我想就这个问题谈四点看法:第一,民营企业要不要产业升级;第二,能不能够产业升级;第三,什么是产业升级;第四,如何实现产业升级。 第一,要不要升级。最近几年,我们在讨论经济发展时,对产业升级问题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看法是,我们现在的产业状况已经很好了,特别是沿海地区,不管是浙江还是江苏,可以照目前的发展模式发展下去;另外一种看法是,按照目前的产业状况,想继续发展是不行的,要尽快实现产业的升级。 目前,民营中小企业主要依靠从事加工、装配等低附加值和低盈利率的业务发展方式,已经面临很大的挑战。应该说,在经济发展的起步阶段,采取这样的方式遇到的资源约束不多,制约也不大。但是,目前的发展条件不同了,面临的形势很严峻。首先,是资源约束问题。目前的产业发展模式,对资源的消耗太大,而我国又是一个资源短缺的国家,资源不能长期支撑。其次,是环境问题。我们的环境已经变得很脆弱了,如果再加大污染,那么环境对经济发展的约束就会变成硬约束。此外,还有其他的一些问题,譬如竞争力弱、盈利性低等等。现在我们已经感受到,企业盈利水平处于微利、甚至是“纳米级”的状态,经济发展靠数量取胜,就会碰到市场容量不够、贸易摩擦加剧等等问题。2006年年底,WTO的过渡期就结束了,到时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将全面对接,外国的强势企业会大规模进入我国所承诺放开的各个领域,竞争会日益激烈。如果民营经济继续按照原来的方式发展,那么,我们的经济发展前景就会不妙。所以,民营企业一定要实现产业升级。 第二,能不能升级。对这个问题,最近几年也有很大的争论。一种意见是,我们的经济基础薄弱,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也在于劳动力多,所以没有能力升级,只能按照原来的办法,给人家打工,做OEM,做加工、装配等。而另外一种意见是,我们有能力实现产业升级。 与先行工业化国家相比,虽然目前我国的产业基础还较为薄弱,但是经过20多年的改革发展,应该说现在的产业门类已比较齐全。从制度上看,尽管我们的经济体制还不完善,但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已经建立起来了,2000年我国就已宣布初步建立了市场经济体制。至于说我们的比较优势仅仅在于普通劳动力多,这只是从浅层次上看问题,我们应当动态地去分析。当一个国家在发展的初期,开发的是浅层的比较优势,但是随着经济发展,其他条件具备了,就要进一步开发深层的比较优势。而目前就我国来讲,还有许多深层的比较优势尚未开发出来。目前,我国在进行国际交换方面也积累了一些经验,因此开发深层的比较优势应该是有条件的。以劳动力为例,普通劳动力多,这是浅层的比较优势,但是中华民族具有重视教育的传统,加上有敬业精神、遵纪守法等,所以我们高层次的劳动力尽管比重很低,但绝对数量仍居世界第一,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者的数量多于美国,居世界第一,这就是产业升级最重要的资源。如果能够把他们的聪明才智充分发挥出来,我们的产业升级完全能够做到。 第三,什么是升级。进入21世纪以来,对这个问题也有很多的讨论,大体上有两种倾向。 一种观点认为,我国产业组织条件整体不好,主要表现在企业规模小、技术水平低、结构偏轻等等,产业升级就是向“大”、向“重”升级,许多地方也都提出产业升级的方向就是产业规模做大和产业结构重型化。 而另外一种观点认为,所谓产业结构低就是规模小、数量多、结构轻,是早期经济增长阶段的观点,是先行工业化国家,如英、美、德、法等,在 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后期的第一次产业革命后的观点。马克思对先行工业化国家早期工业化道路和增长方式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认为这种经济增长方式一定会导致两种严重的社会后果:一方面是垄断的加强,另一方面是无产阶级的贫困化。所以一定会导致资本主义的灭亡。而实际上,从19世纪后期开始,这些国家的经济增长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经济理论大致在20世纪中后期又有了新的发展,提出了现代经济增长的概念。早期经济增长方式的主要特点是依靠大量的资本投入和资源投入来支撑经济增长;现代经济增长不再主要靠资本和资源的投入,而是靠技术进步和效率提高驱动经济增长。所以,什么叫升级,是首先应该予以明确的。我认为后一种观点是对的,即升级的方向就是从依靠资本积累和资源投入的粗放增长方式转向依靠技术进步和效率提高的集约增长方式。也就是说,我们必须要升级,我们也能升级,我们要靠技术进步和提高效率来升级。“十一五”发展规划就充分体现了这一观点。 第四,怎么升级。比较而言,现在我国沿海地区大体处于亚洲“四小龙”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状况,它们在当时也面临产业升级的艰巨任务。尽管“四小龙”基本都实现了升级,但是付出的成本和取得的效果并不完全一样。这其中就有一个怎样实现升级的问题。 从“四小龙”的情况看,实现产业升级的路径大致有两种类型。一种类型是韩国式的,另一种类型是我国台湾地区式的。韩国升级方式的特点是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全力支持大集团大财团,从而实现了朴正熙时代的经济快速发展。而台湾地区则是另一种方式,主要是靠发展民营企业,并且开始时主要是靠发展一些中小企业,政府主要是优化环境,并不直接介入企业的微观决策、企业的融资等。当然,政府在为企业服务过程中也包括生产性服务,譬如共性技术的研发是由政府出资的。 现在回头来看这两种方式,尽管韩国方式在当时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成本太高,效果并不好。这一点在上世纪80年代并未形成共识,有相当多的人都认为韩国方式见效快。但香港中文大学校长刘遵义教授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出过一本书,比较了台湾地区的现代化和韩国的现代化,提出了一个与多数人完全不同的观点。他认为,韩国经济看起来确实发展很快,看看汉城的高楼大厦,看看现代、大宇这样的大企业,都给人很深刻的印象,但这仅仅只是旅游者的观点。深入分析之后可以发现,韩国的发展方式是没有后劲的,因为它是靠政府扶持起来的。相反,台湾的经济是有发展后劲的,因为它是在市场竞争中发展起来的。实践证明,到80年代后期,当人均 GDP达到6000美元左右时,韩国经济就停滞不前了,而台湾却后来居上。发生东亚经济危机时,这种特点就更为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