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F27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490X(2006)5-026-03 从我国人口众多、城镇新增就业规模大、国有和集体企业下岗分流任务重、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压力大等国情,以及由于体制转换产业升级造成就业空间小的现实看,从根本上增加就业和降低失业率的主要途径只有一条,就是扩大民间投资,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的民营企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营企业发展比较迅速,在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创造就业机会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和国有企业改革力度的加大,民营企业吸纳就业和再就业人员的作用更加明显。21世纪初,中国必须进一步提高民营企业的发展速度和发展质量,通过民营企业的发展促进就业的有效增长。没有就业岗位增加的经济增长是毫无意义的。据有关资料显示,1997年中国GDP增长率为8.8%,而从业人员只增长了1.1%;1998年GDP增长率为7.8%,从业人员只增长了0.6%;1999年国民经济增长速度为7.1%,从业人员比1998年末仅增长0.4%。现在就业增长的速度下降得太快,我们必须抑制住这样一种趋势。 一 民营经济中就业现状分析 民营经济范围的界定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广义的民营经济是对除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以外的多种所有制企业的统称,包括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集体企业、港澳台投资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狭义的民营经济则不包含港澳台投资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本文中出现的民营经济一般是指狭义的民营经济。但因统计数据可得性的原因,个别数据会有差异。 投资是推动一国经济增长、提升经济实力的重要因素,改革开放以来,民营经济投资对中国经济的增长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民间投资成为社会投资的重要来源,有力地带动了社会投资的增长。从1981~2002年间(图1),民间投资年平均增长25%,2002年民间投资达到1.7万亿元,同比增长22.4%,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的40.3%,而广义的民营经济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在2002年已经达到50.3%,从图中可以看出,1981~1991年的11年间投资额增加缓慢,但从1992年以后,民间投资数量快速上升。
民营经济就业的增长速度远高于全社会就业的增长速度,为缓解社会就业压力、改善就业结构做出了突出贡献。2002年全社会及就业总数为7.374亿人,其中国有企业就业人员7163万人,占全社会的9.7%,民营经济就业(包括农业劳动力)占全社会就业总量的90.3%;如果不包括农业劳动力,民营经济吸纳的就业总量为3.09亿人,占全社会就业总量的42%(图2)。民营经济在二三产业的就业比重达到84%,同时民营经济在城镇中的就业比重也已达到71.1%。民营经济在第三产业就业量较大的增幅,为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城市化进程做出了贡献。目前中国的就业结构表现为:第一产业50%,比重过高,二三产业合计占50%,比重较低,而二三产业当中的问题表现为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太低,没有发挥第三产业吸纳能力强的特点。
相对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就业结构情况,民营经济的就业结构要合理得多,这也是民营经济吸纳就业能力强的主要原因,1997年以来民营经济在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平均为66.85%,明显高于国民经济第三产业中平均就业比重27.56%。事实上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就业和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的安置以及新增的就业劳动力,大多被新兴的民营经济第三产业所吸纳。 由于市场进入障碍以及自身实力的原因,民营经济在发展过程中以市场导向形成了自己的产业结构,其特征是第三产业比重较大,第二产业占的比重相对较低。民营经济的这一产业布局符合中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方向。从图3和图4中可以看出,民营经济在二三产业的就业人数和民营经济就业在二三产业中的比重一直呈上升趋势,就业人数从1990年的15960万人增加到2002年的30905万人,民营经济就业人数占社会二三产业的比重也从1990年的61.8%上升到2002年的83.8%。
二 民营经济就业的实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