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C9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42X(2006)02—0122—08 在这个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的社会中,任何企业都不能孤立地发展。国际化的网络模型提出:企业国际化就是企业在国际市场网络中建立、发展网络关系的过程。而不同的企业在网络中所处的位置是不同的,企业所处的位置说明了其目前所能控制以及有机会接近的网络资源,同时也说明了企业未来的机会。笔者根据民营科技企业在企业网络中的地位,指出了民营科技企业国际化成长的三种模式:共生、群居、独居。 战略的实施受动因的支配,现实特点又决定了企业国际化的模式;而动因支配下的每一种模式相应都会采取不同的途径来实现其国际化成长的目标。在共生模式中,民营科技企业多采用的是与大型跨国公司结成战略联盟,或参与大企业的外包以及价值链分工等途径。群居是目前大多数民营科技企业的特点,集群中的民营科技企业相互之间有着更为紧密的网络和广泛的社会资本,而且产品的高度雷同性也决定了企业更易于以群居的方式进行国际化。独居往往适合于规模比较大的民营科技企业,一般都是一些行业的龙头企业,这些行业龙头企业通过新建、购并、资本运作等方式进入国际市场,并顺利实施创牌战略与研发国际化战略。 一、共生国际化 “共生”的概念是德国生物学家德贝里(Anton de Bary)于1879年提出的,它指的是两种不同种属的生物生活在一起、之后的生物学家基本上接受了德贝里的观点,形成了“共生”是一起生活,是一种相互性的和永久性的活体营养性联系的共识。根据共生理论,共生模式也称共生关系,是指共生单元相互作用的方式或结合的形式。它既反映共生单元之间作用的方式,也反映作用的强度;既反映共生单元之间的物质信息交流关系,也反映共生单元之间的能量交换关系。生物学中的共生思想很快被引入社会学、管理学和经济学之中。 从生物体的角度看,成长是生物从低级逐渐走向高级的过程,该过程伴随着生物与外界的能量交换;同样,企业的成长过程也需要与外界进行“能量”交换——通过延伸内部资源优势和吸取外部资源达到内部系统功能的成熟。企业在自身实力有限的情况下要达到国际化的成长,就需要充分借助共生模式。在此,笔者把国际化中的共生模式定义为中小企业与大的跨国公司之间一种新的合作安排,这种合作安排以两者的相互依赖为特征,彼此之间以可持续进行的方式相互补充、相互依存。大企业通过与小企业的整合得到了日益增加的弹性和效率,同时向中小企业提供了网络内的缝隙机会;小企业通过为大企业提供更高的需求,使自身更加专业化,并形成生产的规模经济。 民营科技企业的一条有效的国际化道路就是通过与大的跨国公司合作来增强全球竞争能力。全球化环境下的竞争压力迫使大企业通过更强的专业化来缩减成本,这就促使它们以外包或价值链分工给中小企业的方式获得专业化,从而使中小民营科技企业以整合的方式进入大企业价值链,接近全球市场,这样就形成了共生关系。这种共生关系使得民营科技企业比单独依靠自己的力量更快和更有效地达到与国际化相联系的扩展区域和效率。 (一)共生跨越阶段理论 企业的国际化往往被描述为一个渐进的、阶段性的过程①[1—2]。这种阶段理论假设了一个相当大的时间跨度,通过这个时间跨度,企业获得了经验、累积的资源以及发展国际化运作所需的管理能力,这种渐进国际化对制造企业很合适。但是,市场和竞争的迅速国际化正在显著地缩减时间跨度,这就抑制了科技型小企业控制他们自己成长路径的能力。多种多样的情势正迫使小企业(尤其是科技型企业)偏离阶段模型。Coviello和Martin[3] 就曾指出小的高科技企业很少以一个逐步的过程进行国际化。Tage、Koed、Madsen和Per Servais[4] 提出的天生型全球企业(Born Global Firm)理论也认为,在不断发展的新技术、新市场和不断涌现的创新人才的推动下,高科技小企业(start-ups )从创立之初就致力于企业的国际化经营,通过将实力较强的研发中心建立在与产品销售市场相接近的区域以提高其国际竞争力,而无需通过几个前后相继的发展阶段。在行业进入成本很高、国内市场规模很小而产品的生命周期缩短的情况下,企业除了利用迅即国际化来生存外别无选择[5—6]。 在当代全球商业环境下,时间变成了一个关键的战略武器[7],像阶段理论这样的时间拖延模型并不能为高科技企业的生存或者成长的模式提供一个很好的解释。因为这些企业既没有先决资源进行国际化,也没有奢侈的不受限制的时间来获得资源,企业需要通过与跨国公司组成共生关系迅速切入国际市场,而不是遵循渐进的、可控的常规阶段理论模型按部就班地进行。 小企业与大企业之间的合作是民营科技企业共生跨越的一个重要的手段,通过这个手段,小企业的产品能够比独立扩展更快的或者以更低的成本进入国际市场。两个或更多的企业之间共生合作的目的就是为了通过降低成本、缩短营销时间或改进顾客服务来增加产出的价值,使合作各方都获益。共生合作可以在价值链的任何地方出现,并且这种合作关系可以多种方式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