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题的提出 2004年11月,CCTV中国最具经济活力城市评选揭晓,温州名列第九。而常州则成为CCTV中国最具经济活力城市评选提名城市。同为中国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在过去的20多年里,虽然两地选择了不同的发展模式,但也均取得了不俗的骄人业绩,从1978年到2003年,两地的地区生产总值按可比价格计算均翻了五六番多。 但细细分析起来,我们还是感到两地的发展是有差距的。过去,温州的经济基础较之常州要薄弱得多,但其后来的发展速度却要快于常州。以至于在本世纪初,温州的经济总量已经达到1226.4亿元,超过常州325亿元,而且经济发展的活力又大大强于常州经济。温州人用20多年的努力,摆脱了贫穷落后、不能温饱的局面,完成了从“生存”到“发展”的跨越,形成了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经济发展模式。 常州的民营经济应该讲起步不晚,上世纪70年代末的迎春小商品市场曾经成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全国试点而风光一时,并成为全国最早形成的最大的小商品批发市场,享有“香港滩”的美誉,它的辉煌和繁荣一直延续到上世纪的80年代末,以至于今天的常州市民谈论起迎春小商品市场昔日的繁华仍然念念不忘。 是什么魔法能够使温州拉开与常州经济发展的距离呢? 研究发现,拉开两地经济发展距离的魔法就在于民营经济。这位魔法师就是温州民营企业家。 二、常州与温州两地民营企业家的共同点比较 1、创业的动机:迫于生计而穷则思变并艰苦创业 常州地处江南鱼米之乡,然而,富庶的江南在1978年之前,由于选择的经济发展模式的缘故,并没有给常州人民带来幸福的生活。尤其在农村,食不果腹的现象还是屡见不鲜的。据调查显示,常州民营企业家的创业动机中,因为“家庭太穷”、“因为下岗失业”、“因为没有固定的工作”等迫于生计原因而创业的占33.1%。而希望“追求更大的成就而实现自身的价值”、“自己有一技之长,想有用武之地”等的比例43.8%,在原单位处境不好而“下海”的占了13.5%。 由此也说明,在创业初期,既有生存与生活改善的欲望,也有理想主义者的冲动。(见表1) 表1 常州民营企业家的创业动机 项目比例% 在原单位处境不好而“下海” 13.5 自己有一技之长,想有用武之地 18 追求更大的成就而实现自身的价值 25.8 因为下岗失业而创办了自己的公司8.4 家庭太穷,想多赚些钱,改善生活 12.9 因为没有固定工作,想有个“饭碗” 11.8 为了下一代能有更好的生活、发展基础6.2 其他 3.4 一项调查研究(张一力,2000)显示,在回答创办企业的主要原因时,有44.32%的温州民营企业业主认为是要“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有50.0%的业主是为了“实现自身价值”,两者总和达到94.32%。“想多赚钱”的占43.18%。在原单位处境不好而“下海”的占了8.09%。 这说明无论是常州的民营企业家还是温州的民营企业家,他们创办企业的主要原因并非单纯是为利所趋,而是为了发挥自己的才华和实现自身的价值。当然,创办企业为了赢利是极为正常的,这在表1中也得到了反映。 另据对常州民营企业家原先的职业调查看,“农民”占41%,“个体工商户”占25.9%,而原先是“工人”所占比重为19.9%。“农民”与“个体工商户”两项合计为66.9%,即目前常州民营企业家队伍中有三分之二原先是“农民”与“个体工商户”。(见表2) 表2 常州民营企业家原先的职业 项目频数 比例% 农民 68 41 个体工商户 43 25.9 工人 33 19.9 教师 3 1.8 公务员3 1.8 服务人员 53 其他 9 5.4 缺省值2 1.2 合计 166 100 究其原因是国家对体制内人员的基本生活实行定量供给制,基本的生存可以得到保障,而农村以及早期的个体工商户没有这一身份及待遇,生存问题必须自力更生解决。所以,创业的冲动首先来自于这一批非国家身份人员。 温州民营企业家发展民营经济也实属被迫无奈的选择。一项研究(张一力,2000)表明,68.5%的民营企业家是有个体工商户发展起来的,91.7%的人在成为个体工商户之前是农民,93.2%的人经商的目的是为了谋生。 恶劣的自然条件与重商崇利的历史文化传统,短缺经济的现实与穷则思变的生存与发展的冲动,使温州的民营企业家们表现出了倔强的生命力,从而捕捉到了众多的市场机会,同时也为市场拓展降低了成本,使创业的机会成本大大降低了。 2、创业的宏观环境:同质性 民营企业的创业离不开一定的环境,没有“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治环境的宽松,就不会有民营企业创业的动力与机会。两地同属长三角经济发达地区,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与社会发展速度居于全国前列,商品经济发展起步较早,有较浓郁的商品经济意识,手工业与近代工商业有一定基础。人口稠密,而且能工巧匠较多,劳动力总体素质相对较高,受吴越文化的人文传统影响,功利主义思想较深厚。可以说,两地的经济地理特征、文化、体制背景都有很强的同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