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组织间供应链网络的民营企业境外拓展能力分析

——以浙江省为例

作 者:

作者简介:
作者单位:王夏阳,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田传浩,浙江大学经济学院(510275)。

原文出处:
国际贸易问题

内容提要:

本文在对企业组织间供应链网络及企业国际化文献的研究基础上,提出有关民营企业基于组织间网络的境外拓展能力的假设。在经验研究部分,以浙江省为例,对已经开展境外拓展的民营企业进行问卷调查并检验这些假设。研究结果表明,当前,浙江省民营企业在境外拓展中遇到的障碍依其重要性依次为贸易壁垒、市场信息匮乏和产品缺乏竞争力,而资金匮乏不是其境外拓展中的主要障碍。民营企业在境外拓展过程中应该加强培育和构筑网络关系,而非仅仅依赖企业自身的力量,其中行业组织这一网络成员的作用尤其重要。


期刊代号:F22
分类名称:乡镇企业、民营经济
复印期号:2006 年 01 期

字号:

      一、引言

      随着我国民营经济的不断壮大和“入世”所带来的压力和机遇,民营企业在其境外拓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与障碍是什么、如何应对这些问题与障碍成为企业界与学术界普遍关心的问题。浙江省民营企业起步早、发展快,虽然历史上其产品也曾以国内市场为主,但随着一些专业市场渐成规模,浙江民营企业的外向型发展势头强劲。根据浙江非国有经济年鉴统计,截至2000年底,浙江省共有1225家私营企业与外商合资,新增外资11159万美元,新设立境外机构56个,1119家私营企业获得了自营进出口经营权。

      虽然浙江民营企业有许多产品远销国际市场,有着一定的知名度,但这些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是否有持续的竞争力,却是一个难以回答的问题。最近几年,浙江服装纺织品民营企业的出口遇到了许多障碍,如贸易配额、成本上升、档次不高和品牌竞争激烈等。随着我国加入WTO及纺织品配额的逐步取消,这些民营企业又不断面临一些发达国家设置的绿色壁垒及技术壁垒等。其他行业产品的出口也面临类似问题,比如温州打火机遭遇欧盟旨在保护欧洲打火机制造商利益的贸易法案《打火机防止儿童开启要求及测试方法》(简称CR法规)的冲击,就一度引起强烈的反响。同时,浙江民营企业最近几年所遭遇的反倾销指控呈现上升的势头。2003年4月,美国劲量控股集团及其下属的EVERDAY电池公司又向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提交申请,指控来自中国内地、中国香港、日本、印尼等国家和地区的24家企业侵犯了其无汞碱性电池的知识产权,要求对这些企业展开“337调查”,其中涉及到3家浙江企业。

      为什么民营企业、尤其是民营中小企业会频繁遭遇来自国际上的各种贸易壁垒?当这些贸易壁垒有违公平贸易的原则时,民营企业会采取什么样的应对措施来避免或减少企业受伤害的程度?民营企业国际化经营的组织间网络关系与其国际化战略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在新的形势下,民营企业应如何强化自身的网络竞争优势以提高企业抵御贸易壁垒的免疫力?这些问题日益成为理论界和民营企业普遍关心的热点。本文以浙江省民营企业为例,采用文献研究与经验研究相结合的方式,探讨民营企业组织间的供应链网络与其境外拓展能力之间的关系。

      二、相关文献回顾与研究假设

      早期的国际化经营理论对开展国际化经营的原因、方法和战略构成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并将研究对象主要定位于大型跨国公司。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学术界和企业界对民营中小企业的国际化问题日益重视。Cafferata与Mensi(1995)、Karagozoglu(1998)的实证研究表明中小企业从事国际化经营存在诸多障碍;而且在激烈的国内市场竞争压力下,中小企业的境外拓展对其高成长战略具有重要意义。这一领域最新的理论进展是借助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逐渐兴盛的组织间供应链网络理论来揭示中小企业境外拓展的能力,即人们逐渐认识到中小企业成功开展国际化经营的主要原因在于它们能够不断培育和挖掘出自身的网络能力,从而形成独特的网络竞争优势(Westhead,2001; Chetty,2000)。一般来说,企业的国际化包括内向型国际化与外向型国际化,以开拓境外市场为宗旨的外向型国际化是这一领域研究的重点。本文所研究的企业国际化仅指外向型国际化,也即境外拓展。

      (一)国外有关组织间网络与企业国际化的研究

      在国外,企业组织间供应链网络的概念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初期,其迅猛发展则得益于20世纪80年代末的种族生态理论。Richardson(1972)首先从互补性活动的角度为组织间供应链网络的存在提供了一种正式的理论基础。20世纪80年代后期,Hannan与Freeman(1989)提出了种族生态理论,强调组织的多样性和在众多同类组织内调整的可能性,企业之间的竞争由此演变成了种群之间的对抗。20世纪90年代中期,企业组织间供应链网络被西方学者普遍接受为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联系的企业之间的关系,其中企业间的每一个交换关系都可概化为几个典型参与者之间的关系”(Anderson,1994)。这些典型参与者包括竞争对手、供应商、客户、分销商、行业组织及政府组织等。企业通过与供应商、分销商、战略联盟伙伴、行业组织及客户等供应链网络参与者之间开展协作活动,进而实现价值增值。这些协作可能表现为非正式的合作,也可能表现为正式的合作。当前已有许多不同的术语用来表述这些协作,如生产网络、价值网、集群等。Gualti(1995)还更进一步地认为,企业处于一个与外部组织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多元网络环境中,这种网络关系将有助于企业获取信息、资源、市场和技术,通过组织学习、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来获得优势,并将这种协作形式正式称之为组织间供应链网络。

      西方学者关于组织间供应链网络及企业境外拓展能力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企业境外拓展的网络竞争优势是企业与其竞争对手、供应商、客户、分销商、行业协会及政府等之间关系的函数(Johanson & Mattsson,1988);第二,这种网络关系将有助于企业获取信息、市场和技术,它们通过组织学习、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获得境外拓展的竞争优势(Gualti,1995);第三,不同的企业境外拓展能力不同,其原因是它们在培育和挖掘自身组织间供应链网络竞争优势方面存在差异(Westhead,2001; Chetty,2000);第四,在实证研究方面,Best(1990)、Hamilton(1996,1998)分别对意大利和我国台湾省中小企业网络进行了考察和分析;Dicken(1992)、Casseres(1994)则分别研究了纺织业这一传统产业和计算机软件产业这种新兴行业中的中小企业组织间供应链网络与其境外拓展能力之间的关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