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营企业的治理机制研究

作 者:
李亚 

作者简介:
李亚,南开大学商学院副教授,经济学博士、工商管理博士后。

原文出处:
首都经贸大学学报

内容提要:

本文首先对相关文献(重点是民营企业产权、民营企业家族化、民营企业公司治理)进行了回顾,发现当前对民营企业公司治理的研究主要侧重于治理结构,而对治理机制关注不足,在此基础上,本文着重对民营企业的公司治理机制(特别是决策机制和约束机制)进行了理论探讨,并提出了部分对策建议。在决策机制中,本文提出:民营企业决策机制优化与人才引进存在理论上的最佳匹配点。在约束机制中,本文提出:民营企业也存在“内部人控制”,从民营企业主的个人能力与企业产权的开放程度以及民营企业主与职业经理人之间的信任两个视角对民营企业内部人控制现象进行了分析,并分析了美国企业和日本企业应对类似困境时的不同反应模式。


期刊代号:F22
分类名称:乡镇企业、民营经济
复印期号:2006 年 01 期

字号:

      近年来,随着民营经济的升温,理论界和实务界也越来越关注民营企业的公司治理问题,但是,总的来看,大部分还是研究民营企业治理结构问题,对于治理机制关注不足。本文将从公司治理机制的角度对民企治理问题进行分析。

      一、文献回顾

      1、民营企业产权

      民营企业产权问题是研究的热点之一,它是公司治理的基础。这里首先涉及到民营企业的定义。目前,对于民营企业的外延范围,还没有一种公认的观点。[1]

      目前对于民营企业产权问题的研究,主要是从不同类型民营企业的产权这一问题为出发点进行研究的。

      (1)乡镇企业产权问题

      李稻葵认为乡镇企业模糊产权论解释了在市场不完善、法律体系不健全条件下乡镇企业经营高效率的原因,常修泽对此观点进行了深化,强调乡镇企业模糊产权曾导致了其初期高速增长,新时期模糊产权已成为障碍[2],Weitzman等则从中国乡镇企业模糊产权结构所形成的合作博弈“合作社”来解释其增长,认为中国乡镇集体企业的高效率是建立在东方式的合作文化基础上的[3],田国强则认为由于经济的自由度和市场的不完善程度均处于中间状态,才使得集体所有制的产权安排成为最优[4];石磊(2000)通过分析江苏华西村的组织形态,揭示了组织演进的历史的路径依赖性和组织形态的复杂性。有的学者从产权改革角度研究苏南模式的进一步发展问题(范从来,1995,2001)[5]。在九十年代,股份合作制也是一个研究热点(黄少安和郭铁民分别主持的社科项目:股份合作制经济问题研究,1998)。

      (2)私营企业产权问题

      一般而言,私营企业产权比较清晰,但是,私营企业的产权问题也引起了理论界的关注。私营企业总体产权明晰,但在内部核心成员之间存在产权界定问题[6],因而也出现所有权明晰但缺乏产权效益的状况;毛三元则认为私营企业的产权结构是其生命周期较短的原因所在;刘伟则强调了产权界定对中国私营资本发展的重要性[7]。有的学者对家族控制权进行了国际比较(苏启林等,2003)[8]。王连娟等从产权角度研究家族企业制度变迁[9]。有的学者侧重分析了家族企业的制度锁定与制度创新的关系[10]。有的学者对地区性的民营企业产权制度进行了研究[11]。

      2、民营企业家族化

      从20世纪90年代后半段开始,家族企业成为中国民营经济研究的一个热点领域。相当一部分学者认为家族企业应当逐步走向现代企业制度[12]。也有学者认为家族企业的存在有其合理性[13]。有的学者从产权角度研究家族企业制度变迁[14]。有的学者则从泛家族主义及其与社会资本融合的角度研究家族企业[15]。储小平还指出家族企业应由亲情信任走向制度信任。有的学者则通过协调博弈模式研究了既定文化制度环境下从信任与治理成本结构的关系,指出信任和忠诚因素导致了家族企业招聘经理人的困境[16]。有的学者则重点研究了中国农村及乡镇企业中的家族企业[17]。有学者侧重分析了家族企业的制度锁定与制度创新的关系[18]。有的学者分析了家族企业的制度障碍问题[19]。

      3、民营企业公司治理

      目前关于民营企业公司治理的研究主要是围绕民营企业的家族制特征,从信任机制[20]、组织方式[21] 等方面进行。从公司治理角度看,吴敬琏认为民营企业也存在“一股独大”[22],郭勇强调治理主体创新[23],建议民营企业吸纳一些员工、债权人的代表进入董事会、监事会,白玉等人强调了侧重外部治理的民营企业治理模式[24],并提出应多方监控,蔡继明等将民营企业治理模式分成两类[25]:一类是市场导向型,一类是网络导向型,强调家族企业不存在治理问题,只有规模较大的民营企业和集体企业才存在治理问题。陈凌的观点则是家族企业为了实现规模化,可能会利用人际关系向战略网络组织方向发展[26]。有的学者则从公司治理的体系角度对治理模式进行了归纳与概括,如对家族治理模式的研究[27]。曹远征则指出,要进一步发展民营经济,必须改善其治理结构[28]。有的学者则从不同所有制企业比较的角度研究了民营企业治理问题[29]。有的学者研究了乡镇企业转制过程中的治理结构安排[30]。在公司治理中人力资本与货币资本关系处理上,有的学者指出不应该过分强调人力资本与货币资本所有者的某一方,对于双方利益的保证都必须纳入公司治理的范畴[31]。也有学者对民营科技企业[32] 和中小企业[33] 的治理问题进行了研究。

      这方面的研究课题也比较多(应焕红主持的社科项目:家族制与民营企业制度创新研究,2002;蔡继明主持的中国经济改革研究会项目:中国民营企业治理结构的现状、问题及发展趋势研究,1999;李新春主持的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私营企业家族取向与治理行为研究,2004;陈凌主持的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家族企业治理结构转型的经验研究,2004;张军主持的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转型时期民营企业组织形式与治理结构的研究,2002;于立主持的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乡镇企业产权与治理结构研究,2000)。

      整体来看,目前国内外对于民营企业公司治理的研究主要以微观层面的产权制度与企业治理结构为主,对于民营企业治理机制并未重视,这就容易形成民营企业公司治理的“类国有化”制度回归。

      中国民营企业公司治理的关键问题并不在于建立形式上的制度或结构,而是要在企业中形成对治理行为具有直接作用的治理机制。对于民营企业而言,需要重视的治理机制主要包括决策机制、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

      二、决策机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