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并将之作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内容,强调要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注重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这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认识的新发展,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由经济、政治、文化三位一体,扩展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这一命题的提出,适应了当前我国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深刻变化的迫切需要,扩展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内涵,对于我们党完成执政的历史任务、巩固执政的社会基础意义重大。但在如何正确理解和谐社会的理论内涵和实践意义时,也有一些需要进一步明确或继续探讨的问题。 一、中国共产党提出和谐社会的理论本源是什么 本源者,即理论渊源和出发点。在研究中国共产党为什么提出和谐社会理论时,人们往往强调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社会理想和西方哲学中的和谐价值观,因为从整个社会发展来讲,和谐社会始终是人类所向往的一种美好的社会生活状态,是人类所共同追求的崇高社会理想。但仔细分析,以此作为中国共产党和谐社会的本源和出发点,其实境界不高。 中国的传统文化可以称为儒—道文化,在儒—道文化中“和谐”是一种不散的精神。在甲骨文和金文中都有“和”字。在中国古代典籍中,“和”被应用到天、地、人之间,无所不在。“和谐”是一种组织精良、内外协调、左右逢源、上下有序的状态。在传统文化中“和谐”首先是被作为一个哲学范畴加以研究的,然后才由抽象的哲学范畴走向社会应用,形成“和谐社会”的经世致用思想,其中最经典的当属孔子“和为贵”思想和康有为的“大同社会”。但不管孔子的“和为贵”思想在其产生的初期多么得平民化,几千年来封建社会的统治阶级已经将其改造利用为掩盖阶级矛盾、统治和愚弄人民的工具。所谓的“大同社会”也不例外,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阶级社会里,无论设计的和谐社会蓝图多么精美,这个蓝图注定是没法实现的。 那么,中国共产党和谐社会的理论本源和出发点是什么呢?其实就是马克思、恩格斯的“自由人联合体”思想。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对未来社会的发展方向提出了科学的设想。他们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 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设想,未来社会将在打碎旧的国家机器、消灭私有制的基础上,消除阶级之间、城乡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对立和差别,极大地调动全体劳动者的积极性,使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实行各尽所能、各取所需,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在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形成和谐的关系。这里,马克思、恩格斯摆脱了空想社会主义者对未来社会的空想成分,把实现“自由人联合体”同建立共产主义制度联系在一起,同消灭私有制、消灭阶级、消灭压迫和剥削联系在一起,既是科学的,又是现实的。当然,中国共产党人提出和谐社会的理论,首先是基于现实的需要,是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或有可能出现不和谐的因素,迫切需要我们去解决,并不是“以这个或那个世界改革家所发明或发现的思想、原则为根据的。”[2] 但在追寻和谐社会的理论渊源时,放着自己的老祖宗不去找,非得在传统文化和其他理论家那里找根据,凸现不出共产党人的理论至高点和价值诉求。 二、中国共产党和谐社会的目标模式是什么 所谓目标模式,也即我们要构建一个什么样的和谐社会,实现一个什么样的社会形态。对于这个问题,我们所见的最多的是所谓“橄榄型社会”,认为和谐社会的目标是实现一个“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社会”,也即实现一个中等收入者比重大,富者和穷者比重都小的橄榄型结构的社会。实事求是地讲,所谓橄榄型社会只是人们的美好愿望,但以此作为和谐社会的目标模式意义不大,更不能成为中国共产党人和谐社会的价值目标。 其一,到目前为止的一切社会形态,从来就没有出现过什么橄榄型的社会。即便是在欧洲国家,也没见哪个国家的当政者说自己的国家是橄榄型的社会。英国工党领袖布莱尔费尽心机修改的党章第四条,也还是强调工党的目标是“为每个人实现其真正潜力创造手段,为我们所有人创造一个权力、财富和机会掌握在多数人而不是少数人的社会”。以福利国家著称的瑞典,尽管社民党的政策遭到广泛的批评,他们也还是把实现无上层和下层、无阶级界限,无性别隔离、无人种差异、无偏见和歧视的社会作为社会民主主义的基本目标。美国该是一个完成工业化的现代化国家了罢,但如果说美国已建成了一个橄榄型社会,美国劳动者该笑掉大牙,更不用说美国的穷人了。 其二,以“橄榄型社会”作为执政党的价值目标不可取。任何执政党,都会把争取社会最大多数人的支持为目标,因为这样才能更好地巩固自己的执政地位。以印度国大党为例,在2004年5月份的选举中,国大党出人意料地击败执政的全国民主联盟,在野8年后重新执政。选举中他们并没有提出耸人听闻的竞选口号,而是强调首先照顾社会底层人民群众的利益。而恰恰涉及到国计民生的具体事务,如水电、就业、教育、医疗、社会福利和道路交通等问题,正是广大人民群众所关心的。在这些方面,全国民主联盟在过去5年里可以说是乏善可陈,因此在这次大选中遭到广大选民的抛弃,而直接导致了国大党的上台。是选择“丛林法则”,听任市场经济弱肉强食的竞争,还是“首先保护弱势者的利益”,对一个明智的政治家来讲,其实是不难的,因为西方政党政治选举的残酷性,决定了他们决不敢漠视弱势者的利益,特别是在一个一般人都认为自己是弱势者而不是强力人物的社会里。 中国共产党人所追求的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是全体人民在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在共同的理想和信念的基础上,团结起来、形成合力,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社会。之所以在和谐社会前面加上“社会主义”,强调的就是社会最大多数人的利益,因为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是最紧要的和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执政党的社会基础来自于最大多数人的拥护,而最大多数人的祥和幸福、和谐相处,自然就是最大的执政环境。对于我们党来说,就是要通过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努力使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群众共同享受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以进一步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实现党的执政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