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战略地位

——学习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的体会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解放军报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D2
分类名称:中国共产党
复印期号:2006 年 0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导读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已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拓展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围绕构建和谐社会加强社会建设,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反映了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新认识。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建议》,把开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新局面,作为“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并围绕构建和谐社会对加强社会建设做出了具体部署。深刻认识社会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全局中的战略地位,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加强社会建设,对于我们党履行执政使命,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确保国家长治久安,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有机统一、互为条件、不可分割的整体。党的十六大在阐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时,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我们党要为之奋斗的一个重要目标明确提了出来。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并明确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这次五中全会把社会建设与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处于同等层面运筹规划,提出了更加全面具体的要求。这进一步表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已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围绕构建和谐社会大力加强社会建设,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充分反映了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新认识。

      加强社会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加强社会建设,顾名思义,就是要着力构建和谐社会,使社会发展同一切与自身相关的事物保持一种协调状态,实现社会各个环节、各个要素、各种组织和各种机制之间的协调发展。

      伴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和生活呈现出全面社会化的发展趋势。首先,改革措施的社会化效应日益凸显。改革在广度上覆盖了社会所有领域,在深度上触及了人们的具体利益。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社会化大生产在经济领域跃居主导地位,社会关系、利益结构大幅度调整,形成了复杂的社会化效应。从个人、单位、政府到社会,都经历着从封闭到开放、从隔绝到联结,公共事务、公众参与、成本共担、利益共享的深刻变迁。在生产、生活全面社会化的新形势下,我国进入了发展的关键期、机遇期,同时以往潜在的各种深层矛盾也进入了凸显期、多发期。任何持续性、大规模的社会变革,都会带来正反两方面的社会化效应。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正确把握社会有机体的运动规律和特点,通过全面加强社会建设,努力扩大社会化的正面效应,抑制社会化的负面效应,有效地避免可能出现的社会震荡,巩固改革成果,推动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其次,利益实现的社会化诉求日益强烈。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结构的转变,出现了独立化和分散化的经济主体,出现了多元化的利益个体和群体。社会成员的利益诉求意识不断增强,诉求渠道和方式日趋多样化。在经济领域里,人们面向社会设置组织,面向社会设计活动,面向社会寻求资源。大量过去由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机关包揽的服务保障事业,纷纷纳入社会化、市场化轨道。与此相适应,整个社会由静态向动态转变,人员与资源的大规模流动,彻底改变了原有的社会组织和秩序状态。在社会生活领域里,广大群众已不再满足于传统式的持家兴业,而是对自身和社会发展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追求生存高质量、发展有空间,民主更完善、科教文卫等更进步。这些变化,客观上要求政府改进和强化公共服务和管理职能,有效引导各种社会诉求的合理表达,正确协调各种利益关系,巩固社会安定团结,使我国社会稳定、公平、有序、和谐地向前发展。

      再次,人际交往的社会化程度日益提高。社会化必然带来交往的普遍化。普遍交往使人们克服了狭隘的地域局限,广泛参与社会生产和消费,实现文明共享,利用社会进步成果发展和提高自己,形成了彼此的全面依存关系。这在客观上有利于实现社会和谐,形成团结协作的社会氛围。但是,人际交往社会化程度的提高,同时也会伴生一些不利于社会和谐的因素,发生一些矛盾和问题,诸如基于城乡差别、地区差别、收入差别、身份差别以及价值观差别等产生的关系紧张和矛盾,使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因此,以有效的方式调解、处理人际矛盾和其他人民内部矛盾,以科学的价值观整合人际关系,营造良好的道德风尚和社会氛围,已经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

      加强社会建设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加强社会建设,进一步拓展了对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的认识。1956年,毛泽东同志发表《论十大关系》,从国家发展的一系列重大关系上论述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邓小平同志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现代化建设不能搞单打一,要注意各方面综合平衡,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要搞好。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提出要促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丰富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认识。新世纪新阶段,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着眼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全局,在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的同时,进一步提出加强社会建设,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更加科学合理,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内涵、基本特征和主要任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