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的基本格局与特点

作 者:

作者简介:
马龙潜,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济南 250100 马龙潜(1945—),男,辽宁辽中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文艺学、美学研究。

原文出处:
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科版

内容提要:

新世纪以来,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以对马克思主义美学历史层面的开掘,把握其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为主导,着力于马克思主义美学的革新和新时代有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美学体系的建设这两个基本方面问题的讨论和研究,形成了多元共生与多样统一、形态转换与体系建构、对话、交流与发展的基本格局与特点,展现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的广阔前景。


期刊代号:B7
分类名称:美学
复印期号:2006 年 10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617(2006)02—0127—04

      新世纪以来,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以对马克思主义美学历史层面的开掘,把握其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为主导,着力于马克思主义美学的革新和新时代有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美学体系的建设这两个基本方面问题的讨论和研究,从而形成了新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的基本格局和特点。

      一、多元共生与多样统一

      21世纪,人类社会正经历着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世界的发展、中国的发展都处于一个关键时期。相应地,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发展也处于一个关键的时期。对新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的基本格局和发展态势,学者们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讨论,并从多角度给予了具体的规定。在其研究的基本格局上,学者们普遍认为,新世纪的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在历史与现实的语境交错中,从对以往的传统研究模式的怀疑、不满和变革开始,进入一个不断反思、自省和创新的时代。在这个过程中,人们逐渐从原有的思维习惯和思维方式中走出来,走向一个各种文化的纵与横连接和交流的新纪元。与上一世纪相比,中国本土民族文化同西方各种思想文化的交汇和融合更具有理性色彩,更具前瞻性眼光,这构成了中国当代文化意识多层次、多维动荡的结构形态。在这个结构任何一个质点上的文化意识都不是单一的、静止的,而表现为多种文化因素相互作用的折叠现象。正是这种总体的文化结构形态,决定了当代中国的美学理论必然存在着从历史到现代、从东方到西方集拢来的各种审美文化意识内容。它们渗透于美学理论和批评的不同层面,或强或弱,或明或暗地参与着当下理论的建构和消解运动。在过去看来无法相容的不同质的理论观念,开始包容和并存于一个新的结构整体之内。美学观念上的整齐划一,已被赋予了多样统一的全新的理论内涵。美学的发展,已不再是人为地以一种美学理论的消亡来换取另一种美学理论兴旺的历史。美学理论的多元共生趋势,给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冲击,也带来了新的发展生机和活力。它开始改变昔日那种中心理论话语的角色而逐步融进了理论的大分化、大变革的潮流中,体现出马克思主义美学与时俱进的理论精神,及其开放性、包容性和综合性的理论品格。对于马克思主义美学与其它美学理论的关系,学者们已清醒地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美学应当在与其他理论的平等对话和交流中,取长补短、相得益彰,以促进当代中国美学整体水平的提高。那种企图用某一种理论观点或是某种研究范式来建构一种“一统天下”的美学体系,来确定一套美学界所公认的范畴、命题和论说方式的想法和做法都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任何一个时代的审美现象及其理论学说,既是多姿多彩、丰富多样的,又是一个以其所处历史时代的基本精神为灵魂的多样统一的结构整体。这就要求马克思主义美学应该把包括当代西方哲学、美学和文艺美学在内的一切有益于自己发展的成果吸收过来,通过对它们的辩证否定来不断丰富和拓展自己的理论视野。

      关于马克思主义美学自身理论体系的建设,有的学者指出,当前马克思主义美学在自身的研究方向和学科分类上,存在着相互分离和彼此脱节的情况,各分支学科的研究者们少有学科间的交流与合作。这使得人们对我国马克思主义美学发展战略和体系建构的探讨,往往仅从各自所在的学科出发并局限于自己所熟悉的学科内部,而缺乏对其发展的整体视野和整体规划。因此,如何强化我国马克思主义美学自身的“学科群”意识,是当前和今后建设有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体系的一个重要方面。同任何一个学科的内部构成机制一样,马克思主义美学体系的各结构因素之间也都处在一种不断的运动状态之中。这就给离学科中心较远的边缘区域以较大的活动性和自由度,从而为跨学科的研究提供了必要的现实可能性。各学科间理论、方法和成果的交流和互鉴,在激活各学科领域内的诸多学术生长点,促进各学科领域拓展的同时,也为跨学科研究的实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种良性循环必将有力地促进马克思主义美学体系的革新与发展。

      学者们对于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的多样化和马克思主义美学体系的丰富性也给予了足够的关注。他们指出,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不仅因为它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和时代的先进性,而且还因为它具有极大的批判吸纳性和自身反思性。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类文化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美学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它不断总结文艺实践的新经验,不断总结自身发展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同时也不断批判地吸收其它美学理论的优点长处来充实和完善自己,从而构成了一个以其所处历史时代的基本精神为灵魂的多样统一的整体结构形态。这种多样统一的研究格局与发展态势表现为:一是以现实问题为中心的研究思路,密切关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领域所提出和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二是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队伍内部的学派化,即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和立场的基础上,因为不同的视角、方法和结论而形成不同的学派。正是这些多样化的研究趋势才推进了当代形态的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产生,并展现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的广阔前景。

      二、“当代形态”与“中国特色”

      关于有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美学体系形态的探讨,在新世纪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中具有基础和前提性的意义,其成果也格外引人关注,这些成果主要表现在对“当代形态”和“中国特色”这两个方面问题的研究上。

      马克思主义美学、文艺理论的当代形态问题,是一个世界性的理论话题,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家卢卡契曾指出,马克思主义美学学科形态的最大特点,在于人们通过独立的研究必然可以掌握它,甚至创造它。如果它只是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言论加以搜集和系统排列,那就完全是无稽之谈了。体系是一个活的、不断发展、不断完善和更新的有生命力的整体。应该说,卢卡契的思想是符合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发展实际的,也对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我们看到,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美学体系的探讨中,不断是提出建立审美反映论、艺术生产论体系的理论,还是提出建立和谐论美学、存在论美学体系的观点,研究者们已逐渐摆脱了以往那种以经典作家言论排列、语录汇编和板块组装的研究范式,在体系精神、构架形态和概念范畴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展现了当代形态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崭新的风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