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美育?它有什么特点?在人的全面发展过程中它起什么作用?谁来担负美育的任务?这几个问题常常引起人们的争论。现就美育的内涵(特点、作用)和实现路径(原则和方法)等作初步探析,望识者指正。 美育即审美教育、美感教育或情感教育。它借助于人们的心理活动的特殊范畴,如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来培养人类正确的审美观念、健康的审美趣味和稳固的审美情操,并激发其丰富多彩的审美创造力。它虽也以艺术为主要手段来反映审美理想,但它更强调自然美和社会美特殊的作用和强烈的效果。它是通过美的各个领域、各种形态而实现的。所以,不同于艺术教育。它也不是美学,因为美学除了研究人对客观世界审美认识和审美创造的规律以外,还研究客观现实中美好的事物。美育的目的在于促进社会成员,特别是青少年在智能、道德和体格上的全面发展,也使得病人早日恢复健康。 美育的特点 在我国历史上最早重视美育的记载是写在孔子的言行录《论语》里的话:“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1],其中诗、礼、乐三项都属于美育的范畴。 关于诗,《论语·阳货》上又记载着:“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又曾说:“不学诗,无以言!”(《论语·季氏》)足见诗在美育中的特殊作用。孔子也很重视礼和乐,他认为:“礼以制其宜,乐以导其和”。所以他强调制礼作乐。诗、礼、乐彼此相关,都在怡情养性,使内心和谐,行为仪表整洁有序。我国古代歌乐舞的记载很多,《诗经》、《礼记》、《左传》都很重视。自汉、唐以后,美育又得到新的发展。 西方从亚里士多德、柏拉图,以至康德、黑格尔都很重视美的探讨,但最早提出“美育”一词的还是席勒,他在《美育书简》中指出资本主义社会矛盾对人的个性发展不利,故建议通过审美教育消除社会矛盾,从而恢复人的完整和谐的个性。他的这个想法,在当时过分夸大了美育的作用,回避了社会政治经济的革命,并未取得预期的效果。它是抽象的人性论和政治上改良主义的结合,受康德、狄德罗和歌德的影响,无疑有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性。不过,他把美育解释成为美感教育或审美教育,是想通过艺术观赏,培养人对美的情感,纯洁心灵,以达到人的全面、自由而和谐的发展,是可以理解的。在我国近代史上,王国维和蔡元培都曾倡导过美育。王认为教育的宗旨在培养能力和谐发展的“完全人物”。其措施便是对学生进行体育和心育,而心育又包括智、德、美三育。蔡元培当教育总长时提出“体育、德育、智育、美育”[2] 四育并行的教育方针。他对美育的定义内容、美育与其他三育的关系以及实行美育的办法作了详尽而全面的论述。他甚至提议以美育代宗教,说:“纯粹之美育,所以陶养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纯洁之习惯,而使人民之见、利已损人之私念,以渐消沮者也”[3—4]。可见,美育对于提高中华民族素养,祛病延年,弘扬精神文明都有重要意义。 那么,美育有什么特点呢? 首先,美育有形象性、可感性。这是受美的事物本身的特性所决定的。任何自然、社会、艺术、人物的美都是通过它们本身具体的、而非抽象的,可感的、而非意识之外的形象的形式表现出来的。离开了具体的形象就没有美。因为任何艺术家或文学家作品都以生动、具体、完整的形象开始,去感染观众或读者,使之产生美感。 其次,美育有激发性、想象性。这是受审美者本身在审美过程中所具有的想象力所决定的。想象如鸟的翅膀,离开了它不能腾空翱翔。美育要重视培养人的想象力,它能开阔眼界,澄明心灵,能使情感的冲突得到解脱,自然的限制无能为力,使人脱离功利的现实,进入超凡的境界。 第三,美育有自觉性、独立性。它不能脱离审美者内心的愿望和要求。美育有不同的水平,也有各自不相同的形式,但必须通过审美者的自由的、独立自主的观赏、玩味才能达到。寓教于乐,以情动人,才能达到春风化雨、万物复苏的自然状态。 第四,美育有共同性、普遍性。爱美是人类的天性。原始人穴居野处,也知头带花冠,腰围树叶。其后,狩猎时代,骨刻头饰和用具便很讲究。有的形状美观,有的图纹秀丽。它是人类文化高低的象征,是民族生命力的表现。再加以有了普遍性,美便不再有人我界限,不会使人产生损人利己、功利主义的思想。如欣赏徐悲鸿的骏马、张大千的山水,绝没有想到把骏马和山水据为己有。 第五,美育有时代性、阶级性。不同的民族社会有不同的审美观点、审美标准,因而其美育的性质、内容、方式等便大不相同。在阶级社会里,美育又有一定的阶级性。在奴隶社会中,奴隶主对奴隶的美育是驱使他们整齐清洁,为其作无偿劳动,任其蹂躏、观赏;而对奴隶主则教以诗、书、礼、乐,使之学习统治艺术。在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中,统治阶级的美育和劳动者的美育更是界线分明、不可调和的。 美育的作用 古今中外强大兴盛的国家和民族都很重视美育,主要原因在于美育在人的培育上有以下多种作用: 第一,美育可以使人通过形象的感知而达到理性的提高,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己,逐渐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艺术是解放的,给人以自由。”这是西方的谚语,它说明艺术能启迪智慧。 第二,美育在育,它以美的形象培养青年一代成为社会上理想的人,发挥教育的作用。历史上统治者、宗教界都以诗歌、舞蹈、音乐、绘画和雕塑等作为他们教民化俗,进行道德思想教育的工具。法国启蒙思想家狄德罗认为:“戏剧是极其有效的移风易俗的手段。”苏联革命作家高尔基则预言:“美学是未来的伦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