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情”的两层含义 在日常生活中,当人们想要对他人或他物有所了解并进而做出判断时,经常会设身处地、将心比心、以己度人,这是一种普遍的心理或认识活动。这种心理或认识活动在理论上被称为“移情”(德文写作Einfuhlung,后来被译为一个英文的专用名词Empathy)。 “移情”本指一种审美心理,即在审美过程中,当审美者全神贯注地观察、欣赏某一事物时,由于情感和想象的强烈作用,而将自己的主观情感赋予对象,从而达到物我一体的境地。我国现代美学的主要奠基者、开创者之一朱光潜先生曾把这种“主体将情感移置灌注到客体”的移情现象称之为“宇宙的人情化”①,并列举了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移情现象,如“自己在欢喜时,大地山河都在扬眉带笑,自己在悲伤时,风云花鸟都在叹气凝愁。惜别时蜡烛可以垂泪,兴到时青山亦觉点头。”② 这是“移情”的本义,也是它的第一层含义,即以己度物,经过情感的移置,化物为人。 但是,“移情”还有它的第二层含义,这主要是美学移情说的代表人物之一,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美学家里普斯提出来的。他说:“这种向我们周围的现实灌注生命的一切活动之所以发生而且能以独特的方式发生,都因为我们把亲身经历的东西,我们的力量感觉,我们的努力,其意志,主动或被动的感觉,移置到外在于我们的事物里去,移置到在这种事物身上发生的或和它一起发生的事件里去。这种内向移置的活动使事物更接近我们,更亲切,因而显得更易理解。”③ 在这里,里普斯不只是指出移情活动是主体将自己的情感“投射”到客体中去,而且还可以使得客体对于主体“更易理解”。在这层含义上,移情已不仅表现为主体对客体的情感灌注,更主要的是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和理解。这也正是移情的目的,即移情是主体为了认识客体,这种认识不但包括主体对于自己以外的事物的认识和理解,也包括主体对于自己以外的人的认识和理解。朱光潜先生也曾经指出:“严格地说,每个人都只能直接地了解他自己,都只能知道自己处某种境地、有某种知觉、生某种情感,要想知道旁人旁物处某种境地、有某种知觉、生某种情感,就要把旁人旁物看成自己,或是把自己推到旁人旁物的地位。”④ 这种心理活动就是设身处地、将心比心、推己及人。通过将心比心,我们可能理解他人的情感或处境,可能读懂他人的思想、意图。可以说,这是我们人类所具有的一种解读他人心灵的普遍潜能。 事实证明,人们不仅在审美或一般日常生活中通过“移情”方式认识和理解他人、他物,而且在科学研究中,特别是在社会科学研究中,也是通过“移情”方式认识和理解他人他物的。例如,著名的瑞士哲学家、心理学家皮亚杰也对此做过类似的论证。他在揭示认识过程的本质时,提出了“同化”概念。他说:“同化概念是指把给定的东西整合到一个早先存在的结构之中,或者甚至是按照基本格局形成的一个新结构”。⑤ 他认为,“智力在一切阶段上都是材料同化于转变的结构,从初级的行为结构升华为高级的运算结构,而这些结构的构成乃是把现实在行动中或在思维中组织起来,而不仅是对现实的描摹。”⑥ “早先存在的结构”或“按照基本格局形成的一个新结构”,都是指认识主体用来“同化”或“组织”他的头脑从外部“摄入”的“材料”或“事实”的观念结构。这一认识理论特别强调事实只有在被主体同化的时候才能为主体所掌握,而主体只有凭借自身现有的结构去同化、改造外来刺激,他才能察觉这些刺激中所包含的客观属性。因此,在认识发展的任何水平上,事先形成的认识结构(或图式)是认识进行的必要条件。那“早先存在的结构”或“按照基本格局形成的一个新结构”,都是认识主体用来“同化”他的认识对象的“图式”,其中包括自然界的“图式”,社会的“图式”,甚至历史的“图式”。那些“图式”究竟是什么东西呢?其实就是人们常说的世界观或社会历史观。人们就运用他头脑中储存的那些“图式”去“同化”他们所遇到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和历史现象,经过“同化”形成对那些现象的认识。从实质上看,皮亚杰所说的认识主体对客体的“同化”,与里普斯、朱光潜所说的“移情”没有本质的区别。 再如,英国哲学家、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柯林武德在《历史的观念》一书中曾指出,人们在历史研究中也运用移情领悟方法:“举例说,假设他(这里指一位历史学家——本文作者注)正在阅读狄奥多修斯⑦ 法典,而且在他面前有着皇帝的某一赦令。仅仅阅读这些文字并且能翻译它们,并不等于懂得它们的历史意义。为了做到这一点,他就必须看清楚这个皇帝正在企图对付的那种局势,而且他必须看它就像皇帝看它那样。然后,他必须为他自己看出这样一种局势如何加以对付,正好像那个皇帝所处的局势就是他自己所处的一样;他必须看到各种可能的选择以及选定这种而不是另一种的理由;这样他就必须经历皇帝在决定着这一特殊办法时所经历的过程。因此,他就是在他自己的心灵中重演那个皇帝的经验,而且只有在他做到这一点的时候,他才对那个赦令的意义具有真正的历史知识。”⑧ 不难看出,这种历史“理解”模式实际上是对“移情”的第二层含义——主体通过推己及人、将心比心实现对他人他事的认识理解——的一种发挥。 简言之,“移情”的两层含义是主体对客体的情感投射和主体通过将心比心实现对客体的认识和理解。情感投射可以说是认识和理解的萌动阶段,而认识和理解则是情感投射的进一步深化。作为主体的人将自己的情感移置灌注到他人、他事上,其实也是一种认识活动,只不过这种认识是初浅的、单纯情感性的。随着主体的亲身经历的深度和广度的不断加强,主体对他人、他事的认识和理解的深度和广度也会不断增强。 “移情”发生的生理机制 那么,移情活动是怎样发生的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实际上就是要回答意识是怎样产生的?因为移情活动本身就是一种意识活动。然而,对于这个问题,神经生理学家和侧重从生理现象研究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家所做的回答,同哲学认识论学者所做的回答,可能是很不相同的。 随着脑科学的迅速发展,力图从大脑神经生理组织特性求解各种意识产生奥秘的途径,激发了相关学科研究者们的兴趣,而一些用于观察人脑活动的仪器设备的发明、改进和应用,则为人们从大脑生理结构研究意识发生机理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手段,其中包括PET(正电子发射成像仪,也被称作正电子断层扫描仪),FMRT(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仪),SPECT(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仪),以及OCT(光学相干层析成像仪)等等。应该说,20世纪下半叶西方的一些心理学家、神经生理学家、技术物理学家把这些技术应用于研究人的意识发生的生理机制,确实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