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B8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730(2006)03-0116-06 对于环境美来说,没有比和谐更为重要的了。和谐既是环境美的基础,也是环境美的灵魂。环境美学讲究的和谐是多元的,也就是说,它包涵有诸多的和谐,其中主要有体现在四对关系上,一是生态与文化的和谐;二是自然与人文的和谐;三是人文诸要素的和谐;四是人与环境的和谐。 首先是生态与文化的和谐。一个优秀的环境,生态条件要好,无疑要摆在第一位,但是生态不是绝对的,更不是惟一的,文化的因素不能废弃。人是文化的动物,人不可能没有文化。人类的进步实际就是文化的进步。人类的文化集中体现在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水平上,这种水平,以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来衡量而体现在生产实践活动中。人类对自然认识,是观念形态的,理论性的,在它不体现为实践的时候,它对自然不存在破坏,但实际上,人类从来没有将对自己对自然的认识停留在观念上,而总是力求将对自然的认识转化对自然的改造。人类对自然的改造,有两面性:一方面,它为人类创造了文化,这种文化或体现为物质财富,或体现为精神财富,这为人类的进步开辟了道路。另一方面,它在不同程度上破坏了自然的生态平衡。这种破坏如果不是非常巨大,在短时期看不出它的负面作用,然而到一定的时候,或因自然本身变动,或因人类别的活动的激发,这种负面作用有可能产生巨大的力量,破坏自然生态平衡,同时严重地危害人类。那么,我们能不能停止人类的一切文化活动,特别是停止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呢?这当然不行。我们不能唯生态主义,唯生态,就只有回到茹毛饮血的时代去。生态只能作为达摩克斯之剑,高悬头顶,作为人类所有活动的警戒。人类的一切文化活动,都要限制在不致严重破坏生态平衡的范围内。也就是说,在生态与文化之间寻求和谐。 第二,自然与人文的和谐。这种和谐与上面说的生态与文化的和谐虽有相迭合之处,却是出于两种不同的视角。生态与文化的和谐,着眼于宏观,从人类的命运的高度,正确处理好生态与文化的关系,这是从科学意义上说的。而自然与人文的关系,则着眼于中观,正确处理某一具体环境中自然物与居民的关系,这主要从审美意义上讲的。人们聚居的地方,或为城镇,或为村落。在这样的地方,有一定的自然环境,也有一定的人文环境。这人文环境硬件主要为建筑、生活设施等;软件则有人类的各种生产与日常生活。即使在生态与文化相和谐的背景下,这个地区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也存在和谐或不和谐的问题。这里,比较突出的是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硬件设施的和谐问题。最常见的是建筑、街道、高压线等设施与周围的自然环境或和谐或不和谐。这种不和谐未必影响到生态平衡,但影响到审美效果。当然,也可能不同程度地影响到人的身体健康与精神健康。人文硬件破坏自然景观最严重的现象莫过于斩断山脊,从中开辟出一条街道来。这种现象在中国古代风水学上视为大不利,说是断了龙脉。除了人文硬件与自然环境存在和谐或不和谐的问题外,人文软件与自然环境也存在和谐或不和谐的问题。常见的现象有:某地自然风景优美,但是此地居民或游人的卫生习惯不好,到处是垃圾;或者交通秩序不好,人车抢道,事故频发;或者是人们的文明程度低,口出脏语,动辄争吵,甚至打人;或者此地市场混乱,假货充斥,欺诈生风……一般来说,自然与人文不相和谐,问题出在人文上。但也有自然环境较差而人文因素优越两者不相和谐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一般采取改善自然环境的办法,实现两者的和谐。中国的某些湖区,有丁螺存在,丁螺是血吸虫寄身之所,人们将改善环境与灭螺结合起来,既消灭了丁螺,又美化了环境。据满妹所写的《回忆父亲胡耀邦》,胡耀邦的墓地选择在江西共青城,选定的地方虽然地势较高,视野宽敞,但满妹觉得“这里过于荒凉了,这座光秃秃的红土小山包上几乎连棵草都没有。我实在不愿意把父亲一个人留在这人烟稀少、草木荒疏的秃山上。”然而几年后,经共青城人民的努力,这座墓地完全变样了,满妹写道:“站在墓前,顺着富华山坳向东望去,满眼葱郁,绿林如海,一直伸向烟波浩淼的鄱阳湖。在那湖光山色里,鹭群晨飞如霞升腾,鹤降暮归似锦飘落。鄱阳湖对面的林子里,过去极少见到鹭鸟和从没见过的白鹤、天鹅,成群结队地飞来营窠结巢,栖息在浓绿的树枝上,上白下绿,鹭鸣鹤唱。” 自然与人文的和谐非常复杂,涉及大量的历史文化问题、社会科学问题以及自然科学问题。中国的城镇多有佛塔,那佛塔的建筑的式样,所处的位置,与周围自然景观的关系,都是非常重要的问题,成功的佛塔都实现了与自然景观的和谐。杭州西湖原有保俶塔与雷峰塔两座塔。这两座塔分别在西湖边的栖霞山与南山之上,遥遥相对。实际上是西湖风光的一对诗眼,它起了点景与引景两个作用。上个世纪30年代,雷峰塔因年久失修,倒塌了。就景观来说,因为雷峰塔的倒掉,南山之景全虚,游客基本上不再去登南山了。本世纪初,雷峰塔重建,南山的游客顿时多起来了,失去平衡的西湖景观平衡了,西湖也就更为光彩亮丽了。 第三,人文因素自身内部的和谐。我们说的人文因素,范围很广,凡是人为的因素都包括在内。人文因素作为环境的构在物,有动态与静态两种形态。动态指人们的各种活动,静态指人工制作的各种物体包括建筑。它们不仅从总体上要与自然因素构成和谐,而且自己内部也要构成和谐。这里可以分成若干层次,(1)动态的人文环境内部的和谐。我们通常说的人际关系的和谐属于这一层次,只要是有人群的地方,人与人之间就存在各种关系,这些关系可以分为两类:自然状态的和社会状态的。自然状态关系指人的血亲关系,这里有亲疏之别、嫡庶之别、直旁之别等。社会状态指在一个集团中的人们因各自处于不同的地位所形成的关系。所有这些关系都关涉到利益:实际的物质利益和精神上的利益,精神上的利益主要指尊卑贵贱等。物质利益与精神利益有统一的一面,也有不统一的一面。历史上,资产阶级虽然拥有巨大的物质财富,但并没有很高的社会地位,而有一些封建贵族虽然不拥有巨大财富却有很高的社会地位,为社会所尊重。正是因为社会关系涉及实际的利益,因此,只要存在一个集团,就不可能没有矛盾。怎样让矛盾的发展不致成为破坏性因系,而让它成为积极的因素,这是实现人文环境和谐的关键。这里涉及大量的社会意识形态问题,社会制度问题,还有各种具体的管理原则方法问题。而影响到这些社会问题的因素,有的来自历史传统,有的来自现实关系,有的来自管理者的素质。有必然性的一面,也有偶然性的一面。有决定性的一面,也有非决定性的一面。(2)静态的人文环境内部的和谐。这主要指作为物质形态的人文设施之间的和谐。最为普遍的人文设施为各种建筑,建筑作为人类活动的主要场所,它承载着非常丰富的人文内涵。首先是它的外观与其内涵的统一性是不可忽视的,基督教教堂的外观,与基督教教义存在明显的统一性,特别明显的是它的十字架的标志,直接揭示它的功能。市议会大厦与市法院大厦应该在外观上有所区别,前者应该见出它的亲和性、民主性;后者则理所当然地要见出它的公正性、严肃性,不管它们具体使用何种建筑手法。其次,各建筑物之间的关系,也必须见出和谐。最可怕的是同一街区、住宅区,使用的是同一套房屋施工图纸。笔者在中国的城市不时发现这种可怕的现象在重演。西方有些国家的城市主管部门明令禁止这种现象出现。当然,另一种情况也是必须防止的,那就是一个街区或住宅区,房屋虽然各不相同,但是杂乱无章,见不出整一性。笔者在美国华盛顿特区看到的有些街道两旁全是风格差不多的别墅,但没有两栋别墅是完全一样的,总体上的感觉十分和谐。(3)动态人文环境与静态人文环境的和谐。最常见到的不和谐现象是:街区或住宅区的硬件设施相当现代化、豪华,但是生活在这个街区或住宅区的人们缺乏与这相适应的修养,乱丢垃圾和不遵守交通规则的现象比比皆是。在中国经常见到的这类不和谐现象还有:某些农村的新住宅区,其建筑风格属于欧陆风情,居住于此的农民其生活方式、文化水准却与之不相适应。农民在这种屋子里堆放农具、粮食、稻草,在欧式的厨房里做着中国式的饭菜,在欧式的餐厅里,围着八仙桌吃饭,整个印象让人感到十分滑稽。笔者在韩国看到的农舍,虽然屋内不乏来自欧美的现代化的生活设施,外观也较传统的农舍有些改进,但是总体风格却是传统的,与他们本民族的生活方式十分和谐。中国现在的居民小区建设一个十分突出的现象是追求欧陆风情,而当建成后,由于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与欧美迥异,其静态的人文环境与动态的人文环境出现巨大的反差,不伦不类的现象比比皆是。我们当然不反对将欧式的建筑风格引进中国,也认为作为异域风情,在审美上它有独特的魅力,但是千万不要忘了它必须与中国人的生活方式相适应,如果不相适应,也许这种魅力就有可能走向反面。同样,盲目地建造仿古一条街,也出现与现代生活方式不相和谐的别扭与尴尬。我不绝对地反对建欧式风情的街区与住宅区,也不反对建仿古一条街,但是在建时,必须考虑,这种建设为的是什么,出于旅游的需要,还是出于生活的需要?什么人住在里面?试图营造一种什么气氛?它是不是能够创造出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