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B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420(2006)02-0090-08 一、当代应用美学的研究与发展现状 当代应用美学作为美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是西方美学现代性发展的产物。西方美学在现代的发展中,一个很重要的方向是实现学科的应用化,将基础理论学科在应用理论形态和应用实践产品两个层面拓展。如在美国,常将美学的应用理论形态——实用主义美学(pragmatist Aesthetics)与美学应用实践产品——应用美学(applied Aesthetics)并举。美国的这一做法得到了其他国家的仿效,如在法国首都巴黎,就设有“巴黎综合工科学校应用美学研究中心”,其直接目的就是促使美学与现代科学技术联姻,产生高效能和富有人性化的产品。同时,应用美学的转化成果也为世人所青睐,2005年的4月15日至18日,由莫斯科红宝石展览中心举办的“第八届国际应用美学展”,就包括了设计艺术、时尚装潢及手工艺产品等多项应用美学的最新转化成果。 西方应用美学发展中的一个富有标志性的事件是“国际应用美学学会”(IIAA)的成立。该会由芬兰赫尔辛基大学(University of Helsinki)于1993年在拉赫蒂(Lahti)创立,目的在于“对应用美学领域里存在的问题展开调查研究并提供设计方案,同时为进行富有创造性和批判性的讨论交流提供一个国际交流平台”。该学会还创办了“应用美学互联网杂志”(the Internet Magazine of Applied Aesthetics),旨在“从理论和实践方面对美学与各学科之间的融合展开探讨,提供富有前瞻性的意见”[1]。 但就应用美学的学科形态而言,西方美学界特别是英美美学界,多用“实用主义美学”来指称相对于传统理论美学的应用美学。而应用美学多指美学与各学科融合后的实际存在形态或应用美学基本理论而产生的实际产品(工艺、艺术等)。 我国应用美学在近年来也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早在1994年7月,云南省美学学会就在昆明、大理举办了“全国应用美学研讨会”,交流全国应用美学的研究成果,初步探讨应用美学应有的体系和构架等问题。2003年5月30日,北京师范大学成立了“科学技术与应用美学实验室”,实验室旨在对新兴学科所创造的新的美学形式、美学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科技产品中的美学问题、审美教育研究的形式、美的科学传播等问题展开深入的研究。但从总体上来说,我国应用美学主要是在理论层面展开探索与研究,具体深入地从学科向实践转化尚处于起步阶段。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我国美学界在使用应用美学这一概念时,常常模糊了西方“应用美学”与“实用主义美学”的界限,并在学科形态和应用成果双重意义上加以使用。因此,国内所谓的应用美学,实际上包含了应用美学理论、艺术部门美学、审美社会学、审美设计学、伦理美学和审美教育学六大门类。此外,考虑到应用美学概念的中西方差异,我们将一些从国外翻译介绍过来的“应用美学”和“实用主义美学”也归为一大类,称作“译介应用美学”。这样,我国的应用美学实际上就包括了七大门类。表1是从20世纪80年代初至今我国应用美学研究的基本成果统计表。 表1 国内应用美学分类著作数量比例表 类别 译介应用美学 应用美学理论 艺术部门美学 审美社会学 审美设计学 伦理美学 审美教育学 总计 数量 67 16 458 140 118 2472 1273 比例 0.053 0.013 0.3600.110 0.093 0.002 0.370 1 注:资料统计根据国家图书馆馆藏资源(1980—2005年),包括专著、博士论文、硕士论文。其中,比例是指各应用美学门类所占应用美学总量的比值。 表1显示,从20世纪80年代初至今,我国应用美学的七大门类总体发展态势良好,但发展很不均衡。其中,审美教育学和艺术部门美学著述数量最多,分别是472部和458部,占到全部应用美学著述的37%和36%;伦理美学和应用美学理论著述数量则最少,分别是2部和16部,只占0.2%和1.3%。而从研究方式上说,这些研究基本上可以概括为静态式和动态式两种研究方式。 静态式研究方式是指相对纯粹的应用美学理论研究和介绍,包括译介应用美学和应用美学理论两大门类。译介应用美学是指翻译介绍国外应用美学、实用主义美学的发展动态和研究成果。这方面的著作共67部,占全部应用美学著作的5.3%。其中,技术美学共39部,实用主义美学共28部。这方面的成果以对施伯拉的《技术美学和艺术设计基础》(李萌成译,机械工业出版社,1986)、门罗的《走向科学的美学》(石天曙、滕守尧译,中国文艺联合出版公司,1984)与理查德·舒斯特曼的《实用主义美学》(彭锋译,商务印书馆,2002)等的译介为代表。应用美学理论是指运用国外应用美学研究成果来整合中国传统审美应用学理论以构建具有本土化特色的现代应用美学形态。这方面的著作共16部,占全部应用美学著作的1.3%,代表性著作有陈望衡主编的《科技美学原理》(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徐恒醇的《技术美学原理》(科学普及出版社,1987)以及罗筠筠的《审美应用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等。在静态研究方面,外来引进的明显多于自己建构的。 动态式研究方式是指对美学理论与诸相邻学科展开交叉研究,并在一定程度上将这种研究向现实进行转化的研究及其成果,包括审美教育学、艺术部门美学、审美社会学、审美设计学和伦理美学五大门类。 审美教育学是指从美在人的全面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及具体操作方面展开的研究,包括艺术教育、审美教育、智育美育、德育美育、体育美育等。这一类著作数量最多,共472部,占全部应用美学著作的37%。其中,艺术教育类著述数量最多,计316部;体育美育类著述最少,只有7部;而审美教育、智育美育、德育美育类著述分别占到72部、42部和24部;其他类的审美教育著述为数不多,只有11部。此类研究具有代表性的著作有吴祖光总主编的《中国艺术教育大系》丛书、仇春霖主编的《大学美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曹利华的《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华夏出版社,1988)、檀传宝的《德育美学观》(山西教育出版社,1996)、曾宪刚的《体育美学》(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以及王旭晓的《造化钟神秀:景观美》(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2003)等。上述具体数量分布表明,艺术教育仍然是美育的主要手段,但美育的方式、途径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一些新的美育方式,如景观美育等,也逐渐成为美育的新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