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本质和美学理论建构

作 者:

作者简介:
聂振斌,中国社会科学院 哲学所美学室,北京 100732   聂振斌(1937-),男,辽宁盖县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中华全国美学学会副会长,从事哲学与美学研究。

原文出处:
山西大学学报:哲社版

内容提要:

文章论述了文化与美学研究的关系,论文分为三个部分:(1)从文化概念的滥用,分析了文化的内涵,认为文化的本质是精神的,把物质实体说成文化是概念的滥用;(2)论述了文化的性能与美学理论建构的关系,认为艺术和美的本质规定来自文化,美学研究必须以文化为背景和参照系;(3)反思了历史经验,认为以往的美学理论建构的根本缺陷是对文化的忽视。


期刊代号:B7
分类名称:美学
复印期号:2006 年 05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B83-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935(2006)01-0001-07

      “文化”是当下很时髦的一个概念,也是使用频率很高的概念。仅从传播媒体上便可看到或听到各种各样的“文化”,诸如企业文化、消费文化、饮食文化、旅游文化、长城文化、茶文化、酒文化、马文化、狗文化、妓女文化、厕所文化……凡是与人有关的事物,社会的种种现象,例如生产劳动、组织机构、规章制度以及人的各种工作、行为,从参政经商到吃喝玩乐,不管是物质的实践活动还是精神的形上生活,也不管用语通不通或同语重复,都要戴上“文化”的光环,使本来就众说纷纭的文化概念,更加似是而非,真伪难辨。他们之所以看重文化,是因为文化可以美化他们的“企业形象”,成为商品的外包装,从而提高自己的品位和商品的价值,达到争名取利的目的。至于文化本身的价值、意义,他们并不感兴趣,甚至还要故意加以掩盖、遮蔽。不过,以上的这种现象从另一方面正好说明了文化对于社会人生是何等重要,值得我们认真对待和研究。

      要研究文化,首先碰到“文化是什么”的麻烦问题。对于这个问题,很多人都做了回答,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至今也没有一个公认的说法。据有人统计,关于文化的定义有一百几十种,甚至更多。因为它涵盖的范围太宽广了,它的结构关系太复杂了,任何一种定义都无法全面而恰当地概括它。同时,研究文化的方法、角度不同,也必然得出不同的结论。这也是文化概念多义性的一个重要原因。我想,没有公认的定义,不应妨碍对它的研究。因为研究的出发点是实际而不是定义,定义是研究的结果。

      对于文化,老实说,我并未深入、系统地研究,连这方面的书也读的不多。只是近些年来,对20世纪的美学和文化艺术进行历史反思,逐渐意识到以往的美学理论建构片面强调物质存在的决定作用,人的精神活动完全失去自主权,因而才不知不觉地对文化发生了兴趣,于是对此作了一些思考,今天不揣浅陋,向大家谈谈我的一些想法。主要是从哲学角度谈谈文化的本质和性能。如果对文化的本质和性能有一种清醒的认识,对于新形势下的市场经济、技术主义、大众文化对文化的冲击和混淆,就可以采取相应的对策,积极回应而不动摇自身。

      一 文化的本质和文化概念的滥用

      关于文化的本质,我依然用传统的方式提问:它是精神性的还是物质性的?也就是说,文化的本质是由精神规定的,还是由物质规定的?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谈谈文化概念的由来,这对于理解文化的本质很有帮助。

      文与化都是中国比较古老的观念,在甲骨文中已经出现了,在先秦的典籍中被普遍地使用着。何为“文”?《说文解字》解释说:“文,错画也,象交文。”《说文解字·序》又云:“依类象形,故谓之文。”《易传·系辞下》曰:“物相杂,故曰文。”这些说法,都是指由线条错综交叉而构成的形象。这是文的本义。文的引申义很宽泛,美、形式美、美的形式以及一般的形式、文化等意思都包含其中。它是中国古代美学的重要范畴。“化”字在古代也是一个独立的概念,多属动词性,本义为生长。直到今天,化与其他词组成一个概念如化育、创化等,化仍然是生的意思。“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黄帝内经·素问·天元纪》)其实化、生长也是变,只不过化是量变,而变是质变罢了。文与化在先秦时代并未形成一个概念。《周易·贲卦》曰:“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大概就是文化概念的最早雏形。据我所知,在中国,文化概念最早形成汉代。刘向《说苑·指武》篇云:“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力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中国古代从野蛮进入文明时代之后,一直就把文化视为治国之本。后来儒家继承了这一传统,并在理论上作了发挥,提出“为政以德”,主张实行“仁政”和礼乐教化,其实质都是看重文化,而使用武力乃不得已而为之。晋人束皙(广微)《曲仪》诗曰:“文化内辑,武功外悠。”辑,和也,协调的意思;悠,远也,这里是控制的意思。也就是说,对于国内人民要用文化加以协调治理,达到和的目的;对外开疆辟土,才需要使用武力。南齐人王融《曲水诗序》云:“设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远。”也是文治教化之义,与武力镇压、征服相对而言。很明显,文化概念就是来自于“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意思,内涵要比古代的文狭窄得多,专指人文方面,不包括天地自然之文。这与西方的文化概念,例如英文Culture形成、演变的过程很不相同:中国的“文化”一开始就属于技术应用层面而具有了人文精神。正是在这一点上,中国的文化才与西方的Culture相同翻译。西方的Culture,本义是农耕、开垦的意思,是与农业文明同时产生,与中国古代的艺字相当(艺,本作,后又写作),乃种植之义,如《诗经》有“不能艺黍稷”的句子。近代中国人不用艺来翻译西方的Culture,正是取其后起义。也就是说,无论是中国古代的文化,还是西方近代的文化,都已经超越物质实践活动,而成为一种形而上的精神活动。英国的人类学家爱德华·B·泰勒说:“文化或文明从一种广泛的人种学的意义上是一处复杂的整体,它包括知识,信仰,道德,法律,习俗以及其他所有人作为社会成员所获得的一切能力和习惯。”[1] (P16)虽然人们并不完全赞同泰勒的观点,但是,他把文化归属到精神领域,还是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