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审美是怎样从无到有的

——对新实践美学及实践美学的解析与提问

作 者:

作者简介:
李志宏,吉林大学 文学院,吉林 长春130012   李志宏(1953—),男,山东淄博人,吉林大学文学院教授。

原文出处:
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

内容提要:

新实践美学和实践美学的审美发生理论都是以哲学方法取代科学实证方法,消解了哲学作为方法论的指导意义;都违反了辩证唯物主义立场,以意识性的哲学概念为物质性的审美发生的原点;都将现代人类的知觉混同于动物的知觉,不能解释为审美所必需的形式知觉力的发生和作用。认知科学美学认为:审美发生要以人类智能的高水平发展为物质基础;以现代人类特有的形式知觉力的形成为决定性的主体条件。审美情感、审美价值、审美属性都依据这一条件而发生。


期刊代号:B7
分类名称:美学
复印期号:2006 年 04 期

字号:

      事物性质的获得过程就是事物的发生过程;审美活动的性质必须在发生过程中获得。对审美发生过程和机理的研究,是一个成熟美学理论体系的必须环节。就此,新实践美学新近做出了系统而明晰的阐述,既表露出它自身及实践美学派系所共有的内在矛盾和缺陷,又启发着人们深入并完善相关的理论建设。

      一、新实践美学哲学方法论失误解析

      新实践美学像实践美学一样,标示自己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理论基础。这应该说是一个正确的选择。但从哲学立场的选择到具体美学问题的阐述还有一系列的中间过程,新实践美学几乎是一起步就陷入错误之中。

      1.将有限与无限相混淆

      新实践美学认为:“承认艺术和审美有发生问题,即等于承认艺术起源于非艺术,审美起源于非审美,正如宇宙起源于非宇宙,人起源于非人(猿)。”[1] 这一说法表达了其审美发生理论在思路上借以出发的原点逻辑,非常重要。

      按照唯物辩证法,新事物的出现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显现着“否定之否定”的规律。审美发生所表现的,正是这样的一个新事物,因此,“艺术起源于非艺术,审美起源于非审美”的认识完全正确。但是,如果以同样的思路说“宇宙起源于非宇宙”,就完全错误了。

      辩证法的特点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某一事物的正确说明,不能无条件地运用到对其他事物的说明上去。艺术和审美的起源与发生过程表明,它们都是人类社会的产物,可以有自己的开端,也可以有自己的终点。而“宇宙”指一切物质及其形式的总体,它是最终的存在,是可以无限发展的事物。宇宙本身不存在起源的问题。如果一定要问使宇宙起源的“非宇宙”是什么,会不会使人想到“上帝”或“理念”的概念呢?这还算得上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立场吗?

      2.将量变与质变、绝对与相对相混淆

      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立场的含混使新实践美学无法摆脱形而上学的困扰,始终不明白:为什么在审美发生之前任何事物都不可能蕴含着具有审美性质的因素。它以为,当从性质上说“审美就是审美,非审美就是非审美”时,就是表明“二者之间既无联系,也没有过渡”。[1] 似乎只要两个事物之间有着发展过程和联系,就可以有着性质上的一致性。

      根据辩证法原则,量变是从旧质到新质、从旧事物到新事物的发展过程;质变是事物发展达到一定阶段的结果,是新事物性质的获得。同质变相比,量变是绝对的,处于量变中的事物既是这样又随时地不是这样;同量变相比,质变是相对的,这种相对性就构成了事物在一定发展运动阶段所具有的稳定性质,它只能是这个而不是别个。量变过程表现了两个事物之间的联系,质变结果则表现了两个事物之间性质的区别。

      正是由于运动发展阶段的不同,在“审美发生”这一质变之前,艺术及一切事物都不具有审美性,是为无审美阶段;在“审美发生”这一质变之后的艺术及事物才可以具有审美性,是为有审美阶段。不能因为现代人类社会的艺术与早期人类社会的艺术之间有着联系和过渡,就将其审美性质与非审美性质混为一谈。

      3.将事物整体与事物的个别属性相混淆

      新实践美学认为:一个事物(比如生产劳动、图腾崇拜、巫术礼仪)可以“同时是自己又是别的东西(比如同时是审美对象)”,以证明它们“可能具有别的东西(比如审美)的萌芽和因素”。[1] 新实践美学似乎不懂得,实体是事物的一种存在形态,实体事物的属性又是一种存在形态。虽然它们都是“事物”,但不属于同一系列,不属于同一层次。如果以一个具体事物为整体单位,则它的各个属性都是整体之下的组成部分。整体事物之间、个别属性之间不能交融。如,不能说萝卜同时是白菜、颜色同时是线条;不同系列、层次间的事物则可能交融,如萝卜可以有颜色和线条。但这种交融不是性质的交融,而是属性的兼得。当萝卜被当作艺术品时,只能说萝卜这个东西具有了艺术属性,还是不能说萝卜同时就是艺术品。说劳动工具可以既是自己又是审美对象,是因为劳动工具与审美对象分属不同的系列,正如可以说萝卜既是自己又是兔子的食物对象一样。而审美与非审美之间是并列关系,不能交融。

      审美作为一种独立存在的事物,是以人的活动这一形态存在的。人的活动必然要涉及到具体的事物,被人的活动所涉及的事物也可以具有该活动的性质。但人的活动作为一种整体事物,不等于被活动所涉及的具体事物。人的活动的性质、价值虽然也是一种事物,但不等于承载它的实体事物。因此,一件事物既可用作审美又可用作非审美,既有审美价值又有非审美价值,决不等于说它可以“同时是自己又是别的东西”。否则,事物作为一个整体的存在与这个事物所具有的属性、用途之间还有什么区别吗?

      二、新实践美学审美发生理论中存在的疑问

      新实践美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理解和运用上的失误,不能不使其审美发生理论“问题多多”,我们择其要而辨之。

      1.审美发生是个实际的、物质性的过程,还是虚拟的、概念性的过程?

      新实践美学在论证审美发生的原理时说:劳动“除了谋生以外,它还有一层意义,就是使人成其为人,并证明人是人。这个意义和作用我称之为‘人的确证’。”而“人的确证是要由确证感来证明的”,“当人类的心理活动从对确证感和一般同情感的体验上升到对形式感的体验时,审美就完成了它从非审美和前审美到纯粹审美的全过程”。[1] 这种说法脱胎于实践美学“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及劳动实践的“自由”价值理论,具有同样的逻辑关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