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研究新天地

——2004年国内宗教美学研究概览

作 者:

作者简介:
皮朝纲,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四川 成都 610068);   邱明丰,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美学专业2003级研究生。(四川 成都 610068)

原文出处: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B7
分类名称:美学
复印期号:2006 年 02 期

关 键 词:

字号:

      近年来,宗教美学受到学界的重视,成为美学研究领域的一个新天地。在2004年,国内宗教美学研究继2003年又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一些重大的焦点问题继续受到学人的广泛关注,同时也提出了一些重要的新课题。

      一、佛教美学研究

      佛教美学研究是国内宗教美学研究的重头戏,其所取得的成果可谓居宗教美学研究之首,其中特别是禅宗美学研究更是成绩显著。另外,学界对藏传佛教美学的研究也成为了本年度的重点之一。

      (一)禅宗美学研究

      在禅宗美学研究中,禅宗自身的美学思想和学理建构是在不断得到充实、完善,本年度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又有新的进展。

      1.禅宗美学的本体论研究

      皮朝纲针对2002年度周全田的文章《禅宗美学的本体论空观》中提到的禅宗美学本体论问题,撰了专文《关于禅宗美学本体论的再思考》[1]予以回应。作者指出,中国佛教各宗要建立自己的理论系统,只能在一种本体论上建构完成,它们都是以心性作为本体范畴,而以心本原说作为本体论的最高形态。禅宗把“心”(禅)作为本体范畴,作为自己在终极信仰中安身立命的源点,并以此为逻辑起点建构自己的理论体系,禅宗哲学与美学是以“禅”作为本体范畴,以“立心”在“禅”的本体上建构了心性本体论。作者从正面再次论证了自己的观点,并从资料、学理上予以阐明,然后进一步对周全田提出的禅宗美学是以“空观”作为本体论的观点,进行了积极有效的辨析与商榷。作者以阐明问题为根本,有论有据地对禅宗美学的本体论问题作了一次详实的论述。

      2.禅宗重要美学家研究

      禅宗美学家的美学思想是极为丰富而深刻的。刘方在研究宋代杨歧派禅师大慧宗杲的“看话禅”时指出,大慧宗杲“看话禅”关于般若探究(审美探究)的禅学思想,是一反禅宗美学的传统观念而提出的新的主张与观点,不仅为宋代禅宗美学乃至宋代美学增添了新的内容,而且还以积极主动的审美探究特点改变了中西美学的静观传统,其审美态度以及对于般若意志与审美意志的强调与论述,对今天的审美活动特性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性[2]。

      3.禅宗美学与道教美学、否定主义美学的比较研究

      余虹在《从全真与禅宗看中国宗教思想的审美化》[3]一文中,从宏观的角度对中国宗教思想的审美性作了探讨,认为全真道与禅宗的宗教思想及宗教实践,皆立足于现实的人,以人之“心性”为核心,表现出对现实人生的肯定,对人的主体地位的彰显,独立意志的歌颂,对生命自由的热切渴望,对人生终极意义的关怀。其宗教修为是为了获得现实人生的自由,从而具有明显的中国传统美学的人生审美化倾向。

      吴炫在他的专著《否定主义美学》(修订本)[4]的第二章“中国美学史局限分析”中,将禅宗美学与否定主义美学相联系、比较,从而揭示禅宗美学的内涵。吴炫指出:“禅宗美学”是超越“儒道美学”的一次实践,其美学根源,应该归于唐末的“佛学东渐”。禅宗美学是要求人通过“心”的努力来实现自身的,这一点和“否定主义美学”所说的“美在本体性否定之中”有相近之处。但“禅宗美学”在根本上,是在现实的“有”和“无”之间形成自己的“否定”张力的,因此,其“心”的“努力”,也就受现实的“有”和“无”思维所困,缺乏穿越“有”和“无”的张力。由此,作者认为,禅宗美学只能是一种休息的美学,而不是一种创造的美学。因此,虽然禅宗美学讲“虚空”,而否定主义美学也讲“悬空”,但前者是不导向现实性创造的,而“本体性否定”是导向现实性创造的。而禅宗美学的“顿悟”、“渐悟”即便具备可言说性,也不可能言说出任何所以然。这与真正的美学所讲的处于孕育状态的意义的“不可言说”,是大相径庭的。或者说,“顿悟”、“直觉”、“体验”,这些概念都可以指对“理性”的排斥,也都可以与中国人把握世界的方式——“天人合一”相混淆,但其“顿悟”、“直觉”、“体验”的内涵,却无疑有根本差异。吴炫的观点为我们研究“弹宗美学”提供了新的思维角度,也对“禅宗美学”的研究进行了反思。

      4.禅宗经典——《坛经》(法海本)的美学意蕴

      王振复在《中国美学史教程》[5]中列出专节来探讨法海本《坛经》的美学意蕴。他通过学理考证,认为法海本《坛经》的思想宗旨是佛性论。并且他还对《坛经》美学的根本内涵作了说明:佛教否定、消解人与自然、自然与社会。自然与文化之美,却不足以割裂其典型教义、其信众之生活、修持方式等与美学意蕴的关系。由此,王振复基于此,提出了法海本《坛经》的美学思想:(1)无念,在《坛经》看来,佛性即真如即“无念”,它是法海本《坛经》佛性论的中心“话题”,是对“空”的执著,在美学上也就是以颠倒的“话语”显人性的“本色”与“元色”,标示的是人性之灿烂的“元美”。(2)佛性与人性,法海本《坛经》拒绝了此岸与彼岸、世间与出世间、人与佛原本对立、分离的逻辑起点,认为佛性与人性是同构的。佛性,既是可被迫摄的人性之美的”本体”,也是因现实人性之受污染、不完美而用佛教“语汇”所虚构的一种人性模式,它是被颠倒、夸大的完美人性。(3)自度,在达成完美人格的方式上,法海本《坛经》要求以“自度”(实质是顿悟)来实现,只有“自度”,才是“真度”,它反映的是人类成就完满人格的理想,是人之精神对“元美”的“自归”。(4)禅悟与诗悟,正维的禅诗,可以说是法海本《坛经》佛性论及其美学蕴涵的另一文本,在此,禅悟与诗悟大致是合一的,都是对“元审美”的构造,本质上是人之生命出离生死烦恼、破心中贼、持平常心、顿悟人生与精神空灵的一种深邃境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