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德格尔美学思想成因再认识

作 者:

作者简介:
谷鹏飞,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博士研究生。(北京 100872)

原文出处:
唐都学刊

内容提要:

海德格尔美学思想的形成除了有其哲学思想自身的原因外,更有其对西方“艺术”思想史自身缺陷反省的原因。其中,尼采对西方传统艺术思想的批判是引发海德格尔艺术之思的一个重要环节。认清这一点,是理解海德格尔美学思想“诗性”气质的关键。


期刊代号:B7
分类名称:美学
复印期号:2006 年 0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海德格尔艺术(美学)思想是其整个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术界对这种思想的成因多从其作为海德格尔哲学思想自身需要角度进行分析。这种分析有助于准确把握海德格尔的艺术思想在其整个思想体系中的地位,确立其艺术思想的“思性”气质,但却很难解释这种思想的“诗性”禀赋来源。本文拟将海德格尔的艺术思想放在西方艺术思想史的大背景中,从中探寻这种艺术思想与西方艺术思想的内在关系,以为其艺术思想的“诗性”禀赋溯源正名。

      一、西方“艺术”思想史回顾

      海德格尔之前的两千多年中西方“艺术”思想走过的曲折历程可粗略概括如下:

      1.古希腊时期:这一时期又可具体分为“前苏格拉底时期”、“苏格拉底—柏拉图时期”和“亚里斯多德时期”。(注:这种划分实为勉强,但依照海德格尔对希腊思想的分梳,希腊思想从苏格拉底开始,就走上了一条遗忘“存在”的道路。参见孙周兴选编的《海德格尔选集》(上),三联书店,1996年版,第531页)

      第一,苏格拉底时期:这一时期最显著的艺术形态是史诗式神话或神话式史诗(史诗与神话此时还处于胶着状态),荷马的《伊利亚特》和《奥德塞》,赫西俄德《神谱》都表征了某种客观的、能显露出光辉和威力、因而具有感性形象和魅力并能由感官直接把握到的本体。艺术思想上,毕达哥拉斯以“数”为宇宙原理,艺术被看作是能体现“数”的和谐节奏的“小宇宙”,其主要功能是与“数”的“大宇宙”同声相应。[1](P106) 赫拉克利特认为艺术是对自然的模仿,自然的美在于对立物之间的和谐,因此,艺术也要表现和谐美,然而艺术表现的和谐,比起自然本身的和谐,要相距甚远。[2](P15) 艺术从这一刻起,就走在被贬黜的路途上了。这一时期的艺术思想关注的是艺术与自然本身的关系。

      第二,苏格拉底—柏拉图时期:这一时期的艺术思想转向对社会问题的思考。苏格拉底将美与艺术同道德问题联系起来,注重艺术的社会功利性质。艺术在柏拉图手里遭受了重创:由于艺术作为对事物的摹仿与真理隔着三层,更由于艺术不属于理智而属于情欲,它会摧残理性、伤风败俗、亵渎神明,因而与“理想国”的要求格格不入。[3](P28,40,84) 艺术在柏拉图手里第一次受到了阶级性的审判。

      第三,亚里斯多德时期:艺术到了这个时代出现了新的生机。亚里斯多德坚持了柏拉图的艺术摹仿理论,但认为艺术摹仿的主要不是自然而是人生,艺术作为摹仿也不是简单地再现事物外形,而是应当反映现实生活的内在本质和规律,因而艺术可以比现实生活更真实、更美、更具有普遍性。[4](P81)

      总的来看,希腊时期的艺术思想从宇宙、自然、社会、历史、人生等方面探讨了艺术的本质,分析了艺术的功能、结构及特点,艺术由此取得了与真、善、美或近或远的关系,成为后世艺术思想的源头。

      2.中世纪时期(公元476年—14世纪末):艺术成了柏拉图思想的神学化。 艺术是上帝的一种属性,其合理性在于成为论证上帝存在的媒介,人们可以通过艺术反映的感性事物的有限美,观照或体会到上帝的无限美。艺术本身无独立价值,上帝即真理。

      3.文艺复兴时期(14世纪末—16世纪末):这一时期有称“人本主义”或“人道主义”时期,它标志着人类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根本转变——从神学到人学、从神性到人性的转变。“人是万物的尺度”是这一时期人类的精神宣言,由此形成反对神学权威,反对宗教神秘主义、蒙昧主义和禁欲主义,赞扬尘世快乐,歌颂人的伟大和理性创造精神,提倡思想解放、个性解放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运动、社会运动和文化运动。艺术成为鸣锣开道的先锋。

      4.启蒙运动过渡时期(17世纪):受笛卡尔和莱布尼茨理性主义哲学影响,艺术表现为理性主义的古典主义,古希腊罗马艺术作品和理论被奉为典范。

      5.启蒙运动时期(18世纪):在英国表现为经验主义的流行,艺术被重新开垦为验证感性经验合法性的试验田。在法、德、意,艺术的社会功用得到极大的强调,艺术可以听民情、敦民风、化民俗,可以歌颂真善美,揭露假恶丑,表现人民的共同理想。

      6.德国古典美学时期(18世纪末—19世纪初):这一时期的美学与艺术理论构成了对以往一切美学与艺术理论的总结,并从根本上制约了后世几乎所有美学、艺术理论的表现形态及功能结构。康德、歌德、席勒、费希特、谢林直至黑格尔,在他们身上闪现着此前一切艺术思想的影子:关于艺术的“自然说”、“艺术说”、“典型说”、“和谐说”、“古典说”、“浪漫说”、“功利说”、“超功利说”、“形式说”、“理念说”等几乎以往所有的艺术理论再次以变化的面孔一一登台亮相。可以说,“自由”是德国古典哲学、美学、艺术的精神气质。

      7.西方现代美学的酝酿期(19世纪):人本主义和实证主义是时代主潮。受这两种思潮的影响,出现了科学主义向艺术理论、艺术实践领域的广泛渗透与践履的倾向。哲学的、历史的、实验的、描述的、归纳的、内省的方法,理性主义的、非理性主义的、甚至反理性主义的立场,主观的、客观的、主客观统一的,形式的、反形式的角度等,在探讨艺术的本质特征和发展规律、艺术家与艺术作品之间的互动制约关系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