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哲学知识论探析

作 者:

作者简介:
袁辉初,湘潭大学 毛泽东思想研究中心,湖南 湘潭 411105 袁辉初,湘潭大学毛泽东思想研究中心副教授。

原文出处:
湘潭大学学报:哲社版

内容提要:

毛泽东从哲学的高度和“结合”的角度,坚持唯物论和辩证法的有机结合,以实践哲学的视角,从知识的构成、知识真理性的效验和知识的具体应用三个层面对知识做了精当的论述,这三个方面构成了毛泽东哲学知识论的有机内容,从而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哲学知识论。毛泽东注重知识的实际运用,讲求运用的实际效果,改变了历史上对知识纯粹学理上的探讨,注重知识改变世界效能的发挥。毛泽东的哲学知识论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内容,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原则、为实际工作中的具体“结合”政策提供了理论根据。


期刊代号:A2
分类名称:毛泽东思想
复印期号:2006 年 06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毛泽东哲学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在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它渗透于毛泽东思想的各项理论内容之中,并主要通过毛泽东的著作得以体现。在毛泽东实际解决和具体论述革命和建设的具体问题中,平实的语言总透着哲学智慧,体现了其理论立场的一致性和思想方法的独特性,从而能够得出创造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结论。毛泽东独特的哲学知识论就体现了其思想的这一特点。

      这里所讲的哲学知识论并不是指哲学的知识,也不是知识的哲学,主要是从实践应用层面来说的,是侧重于知识的实践建构性和反思性。这是与毛泽东思想的总体实践性特征和现实批判精神一致的,因而显示出毛泽东哲学知识论的个性特点:从知识生成来看,是由两个阶段构成的,具有相对性或阶段性特点;从知识真理性的检验来看,强调客观实际与主观判断的统一;从知识的具体应用来看,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也就是说,发生学意义上的知识产生和存在论意义上的知识存在,在毛泽东那里是被当作既定逻辑前提而存在的。毛泽东注重的是知识实践功能及这一功能发挥的有效性,最终是为了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一、从知识的生成来看,知识具有相对性、阶段性特点

      知识是人类在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所取得的智力性成果,反映了人类在特定历史时期的认识水平和实践能力。一直以来,很多思想家都注重对知识的研究和思考。从哲学的层面来说,对知识的论述最初是在存在论意义上来进行的。古希腊哲学家就认为“知识乃是属于变化着的东西,而不是实有的东西”[1]197。柏拉图则认为没有任何一种知识是从感官得来的,惟一真实的知识必须是关于概念的。柏拉图的这种观点,在罗素看来,却是“错误”,认为“柏拉图受了毕达哥拉斯派的影响,过分地把别的知识都同化于数学了。他和许多伟大的哲学一起都犯了这个错误,但它毕竟是个错误”[1]208。自然,用数学方式或数学概念来解释其它的知识,确实是不恰当的;但对于柏拉图在知识问题的错误也仅仅在这个意义上来理解,才是正确的。到了近代,主要在认识论的基础上来探讨知识问题。一个普遍的观念认为经验的知识必须依靠于或者得自于知觉。循此前行,康德就着力探讨了普遍必然性的知识是如何可能的,从而试图为“世界历史公民”找到哲学这条认识世界的“便宜”之路。马克思在承继西方哲学传统的“解释世界”的基础上,改变了理论发展的方向,强调其实践批判性,即“改变世界”。从而把理论问题、思维问题都归结为实践问题并通过实践来予以解答[2]56—57。

      作为马克思主义者的毛泽东遵循马克思所开创的哲学道路前行。首先从实践对象或实践领域的角度,把知识划分为两种不同类型。毛泽东认为自从有阶级的社会存在以来,世界上的知识就只有两门,一门是生产斗争知识,即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成果或从事具体的物质生产活动过程中所获得的知识;一门是阶级斗争知识,即人类改造社会、从事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所获得的知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就是这两门知识的结晶,哲学则是关于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此外还有什么知识呢?没有了[3]816。毛泽东在这里,是从知识学所包含的具体内容来论述知识的,可以认为是对知识的静态把握和学科分类,因而,只是对知识进行了客观的陈述,并没有对知识进行任何真理性的分析,也没有对知识做出任何价值判断。但这已经隐含着知识的相对性或不完善性,从而为“结合”提出了现实要求。而知识要发挥它的认识功能和指导功能,就必须接受真理性的分析和价值的判断。对此,毛泽东主要是从辩证过程论的角度和知识的社会服务功能方面进行阐述的,从而把知识和认识这一感官活动联系了起来。

      在毛泽东看来,认识的目的是要把握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做出论理的结论,从而给具体的实践以理论指导。一个具体的认识过程,总是由两个阶段组成的,即反映事物外在的、现象的、表面的联系的感性阶段和反映事物内在的、本质的和规律性的联系的理性认识阶段。只有把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结合起来,并从感性阶段达到理性阶段,完成了由感性到理性的辩证飞跃的认识,才是比较正确的认识,通过这种认识过程所获得的知识,才是比较完全的知识。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在社会实践基础上获取知识的过程,就是一个具体的认识过程。这是从实践层面来谈的知识生成的阶段性特征。

      不仅如此,毛泽东还从经验层面,通过对知识不完全性的两种表现即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的阐述,说明知识生成的阶段性特征。通常人们认为,一个人从小学读到大学,甚至更高,毕业了,应该算是有知识了。但是因为他所学的还只是书本知识,还没有参加任何实际活动,没有把自己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的任何部门中去,没有和具体的社会实践结合,就是不完全的知识,就是片面的知识。之所以是片面的,主要是因为:一是并非他们自己亲身得来的知识,而是他们前人或别人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于前人或别人是真理,于自身其真理性有待检验;二是还没有经过他们亲身实践的证明和检验,是否善于将这些知识应用到具体的生活或实际中去,还需要实践证明。这是不完全知识的一种或一种表现。另一种不完全知识就是从事实际工作的人表现出来的。从事实际工作的人,经过自己的亲身实践,获得大量的感性经验,并且一定程度上在实际工作中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就容易滋生另一个极端,不恰当地夸大经验的作用,误用经验,以自己的经验为满足,不知道自己的经验知识是偏于感性的和局部的,缺乏理性的知识和普遍的知识,结果把局部的经验误认为是普遍真理,犯经验主义的错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