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的平等观及其历史价值

作 者:

作者简介:
郭根山,河南师范大学科技与社会研究所教授、博士。(河南 453007)

原文出处:
科学社会主义

内容提要:

在中国,建立一个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平等的社会主义社会,是毛泽东一生的理想。尽管毛泽东晚年在追求平等的具体做法上存在一定的偏差,但他对社会主义平等社会的执着追求与探索成就,给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研究毛泽东的平等观,总结经验教训,不仅具有重要的学理价值,而且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期刊代号:A2
分类名称:毛泽东思想
复印期号:2006 年 05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一、平等是毛泽东为之奋斗一生的理想

      平等是毛泽东一生为之奋斗的理想。青少年时代的毛泽东就从中国文化传统中汲取营养,怀有朴素的平等理想。五四时期,随着西方各种社会思潮在中国的迅速传播,毛泽东经受了新思想的洗礼并开始建立一个“人人平等互爱”的新村试验。在艰苦的革命斗争中,平等成为中国共产党动员社会力量参加反帝反封建斗争的重要手段。坚持土地革命使农民从封建的土地关系中获得解放,从而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平等,这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目标之一,也是取得革命胜利的重要法宝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全国土地改革的实现,两个敏感的新问题引起了毛泽东的高度警觉:一是,落后的农业生产状况与中国迅速实现工业化的要求极不相称,粮食和原料产品供应不足;二是,在分得了土地的农民中间出现了两极分化的苗头,从而有可能危及社会经济平等。毛泽东下决心“逐步地实现对于整个农业的社会主义的改造,即实行合作化,在农村中消灭富农经济制度和个体经济制度”,以便“使全体农村人民共同富裕起来”,① 实现人民在更高程度上、更广范围内的平等。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中国在主体上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这为实现毛泽东的平等理想提供了根本的制度保障和经济基础。

      但是,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只是为人民的平等提供了前提和保障,还不是平等的最终实现,特别是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社会中不可避免地还存在着各种各样事实上的不平等。这些不平等现象的存在,对于以平等为理想的毛泽东来说,是不能容忍的,这种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促使毛泽东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去实现他理想中的平等。对“资产阶级权利”的批判,对消灭“三大差别”的追求,就是要取缔社会生活中不平等现象,以逐步实现平等理想目标的基本措施。

      二、毛泽东的社会主义平等理想及其实践

      毛泽东要建立一个平等的社会主义社会,以实现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平等。毛泽东不仅是社会主义平等思想的理想家,而且是社会主义平等思想的实践家,他不仅深切地向往着平等的社会主义社会,而且为此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对社会不平等现象付诸改造行动。

      (一)经济平等是社会主义平等的基础

      经济平等是政治平等和社会平等的基础,是毛泽东社会主义平等观的核心内容,其核心在于实现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原则。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是构建平等社会的制度性基础,其目的在于实现个人占有和利用生产资料上的平等,从根本上消灭不平等,在此基础上实现生活资料分配的机会均等,以造就公平的社会主义社会。

      1.建立和完善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

      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在我国初步建立为人们实现平等的经济权利奠定了基础,但所有制方面的差别(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并存)却成为引起毛泽东思考的一个重要理论问题。他认为,生产资料占有状况的不平等正是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经济根源,只有集体所有制向全民所有制过渡,逐步扩大所有制规模,提高公有化程度,才能不断消除人们在生产资料占有上的差距,从而在更大范围和更高程度上实现人与人的平等,进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实现社会主义平等社会的理想。

      实际上,自社会主义改造开始以后毛泽东就在探索一种新的体制,这种体制一方面是为了解决工业化与农业生产能力相对不足的矛盾②,另一方面就是为了解决生产资料所有制——经济平等的基础的问题。无论是合作化运动,还是人民公社化运动,其根本动因皆在于此。即使在纠正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偏差时,毛泽东也没有忘记“过渡”的问题:社会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建设不能一直建立在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两种不同所有制的基础上,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长期并存下去,总有一天不能够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2.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分配原则

      毛泽东是主张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原则的。他曾认为,“按劳分配和等价交换这样两个原则,是在建设社会主义阶段内人们决不能不严格地遵守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两个基本原则。”③

      但由于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某些方面的误解,毛泽东对按劳分配原则又抱有疑虑,对体现按劳分配原则的工资制度怀有一定程度的不满,认为应当加以限制,并且曾一度主张实行供给制与工资制相结合的分配制度,以便从社会主义的按劳分配逐步过渡到共产主义的按需分配。他曾说:“过去战争年代实行的供给制是先进的,具有共产主义性质,过供给制生活是马克思主义作风;而体现按劳分配的工资制有很大的弊病,在社会主义社会不是非要实行不可的制度。”④ 一方面,毛泽东认为,实行供给制不但有利于向共产主义过渡,而且还有助于消除分配不均的状况,实现人们在经济上的平等。另一方面,毛泽东还把战争年代的供给制作为反对官僚主义、防止干部脱离群众的具体方法。虽然毛泽东后来也曾对平均主义有过批判,但在他的思想深处对供给制这种分配方式却是欣赏有加:“总而言之,中国属于社会主义国家。解放前跟资本主义差不多。现在还实行八级工资制,按劳分配,货币交换,这些跟旧社会没有多少差别。所不同的是所有制变更了。”“我国现在实行的是商品制度,工资制度也不平等,有八级工资制,等等。这只能在无产阶级专政下加以限制。所以,林彪一类如上台,搞资本主义制度很容易。”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