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毛泽东的发展观

作 者:

作者简介:
胡映兰,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原文出处:
马克思主义研究

内容提要:

如何建设社会主义中国,这是20世纪50年代初就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的重大课题。对此,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同志等党的领导人都进行了艰辛的探索。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党的发展理论更趋科学,更趋完善,更为集中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重温毛泽东的发展思想,有利于人们从前人的思考中吸取智慧,增强坚持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也试图使人们对我党的发展理论能有更为完整而清晰的理解。


期刊代号:A2
分类名称:毛泽东思想
复印期号:2006 年 05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如何建设社会主义中国,这是20世纪50年代初就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的重大课题。对此,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等党的领导人都进行了艰辛的探索。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的领导集体,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党的发展理论更加科学,更趋完善,且更为集中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现实是历史的继续和发展。我们必须正确把握和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指导,同时也不可因为今天的认识发展了,完善了,纠正了过去的错误和偏差,就淡忘甚至否认前人的思想成果。重温毛泽东的发展思想,旨在通过对党的发展理论的继承一面有所说明,以使人们能从前人的思考中吸取智慧,也可以帮助人们对我党的发展理论能有更为完整而清晰的理解,增强坚持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一、纵向发展阶段论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曾把共产主义社会划分为第一和高级两个发展阶段。列宁也曾经提出了“初级形式的社会主义”、“发达的社会主义”等概念。在此基础上,毛泽东依据本国的具体实际,对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问题进行了艰辛的探索。1954年6月,他就说过:我国是一个六亿人口的大国,要建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究竟需要多少时间?“大概是三个五年计划,即十五年左右,可以打下一个基础。”“大概经过五十年即十个五年计划,就差不多了,就像个样子了,就同现在大不一样了。”① 次年3月,他又指出:“我们可能经过三个五年计划建成社会主义社会,但要建成为一个强大的高度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国家,就需要有几十年的艰苦努力,比如说,要有五十年的时间,即本世纪的整个下半个世纪。”② 1957年2月,他还提出:“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还刚刚建立,还没有完全建成,还不完全巩固。”③ 所有这些表明,在毛泽东看来,进入社会主义、建成社会主义和建成为高度工业化的社会主义国家是不同的。这可以说是他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思想的萌芽。

      在此基础上,毛泽东吸取“大跃进”运动的经验教训,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更为集中地阐述了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问题。他指出:“社会主义这个阶段,又可能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后一阶段可能比前一阶段需要更长的时间。经过后一阶段,到了物质产品、精神财富都极为丰富和人们的共产主义觉悟极大提高的时候,就可以进入共产主义社会了。”④ 1962年1月,毛泽东又进一步指出:“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经济,在中国,五十年不行,会要一百年,或者更多的时间。”“中国的人口多、底子薄,经济落后,要使生产力很大地发展起来,要赶上和超过世界上最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没有一百多年的时间,我看是不行的。”“我劝同志们宁肯把困难想得多一点,因而把时间设想得长一点。三百几十年建设了强大的资本主义经济,在我国,五十年内外到一百年内外,建设起强大的社会主义经济,那又有什么不好呢?”由于“在社会主义建设上,我们还有很大的盲目性。社会主义经济,对于我们来说,还有许多未被认识的必然王国。”因此“要准备着由于盲目性而遭受到许多的失败和挫折,从而取得经验,取得最后的胜利。由这点出发,把时间设想得长一点,是有许多好处的,设想得短了反而有害。”⑤ 他还提出了不能超越历史阶段的思想。这说明他在思想上已经把建设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政策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联系起来。

      1980年,邓小平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时指出:“不要离开现实和超越阶段采取一些左的办法,这样是搞不成社会主义的。”在党的十三大召开前夕,邓小平又指出:“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定规划。”党的十三大系统地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并以此为依据,明确概括和全面阐述了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和发展战略。⑥ 这些都是以毛泽东的上述论述为理论基础的。

      二、横向联系协调论

      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中国共产党提出和坚持的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在如何实现社会主义的协调发展方面,毛泽东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思想。诸如:

      1.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基本目标

      早在1949年3月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就提出:新中国建立以后,要迅速恢复和发展生产,进而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提出这一最初构想之后,他又在不同场合先后作出多次重要论述,反复强调:“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⑦“我们的总目标,是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既要“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又要“实现农业的社会主义化、机械化”。⑧“我们的总任务是:团结全国人民,争取一切国际朋友的支援,为了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准备在几个五年计划之内,将我们现在这样一个经济上文化上落后的国家,建设成为一个工业化的具有高度现代文化程度的伟大的国家。”⑨ 1957年3月,毛泽东进一步指出:“我们一定会建设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⑩ 此后,他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最终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原来要求是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文化现代化,现在要加上国防现代化。”(11) 这就是毛泽东的“四化”并重、协调发展的思想。正是根据毛泽东的这些论述,周恩来在1964年的三届人大一次会议和1975年的四届人大一次会议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我们的总目标就是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国防和现代化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所以说,我们现在所说的“四化”,最早提出的还是毛泽东。虽然后来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历了曲折,但对于全面实现“四化”这一战略目标的追求,毛泽东始终是坚定不移的。这样,就解决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方向问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