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体制外合作”到“体制内合作”

——毛泽东、邓小平多党合作思想比较研究

作 者:

作者简介:
唐金生,南华大学社科部副教授;   唐长久,南华大学社科部。(衡阳 410001)

原文出处:
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内容提要: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毛泽东、邓小平对这一制度的形成和发展都作出了创造性的理论贡献。毛泽东侧重以统一战线形式实现多党合作,形成了“体制外合作”为本质特征的毛泽东多党合作思想;邓小平在继承毛泽东多党合作基本思想的基础上,着重从政治制度层面架构多党合作,形成了“体制内合作”为本质特征的邓小平多党合作思想。本文从“体制外合作”和“体制内合作”的内涵、形成的历史背景与理论基础及其社会影响等方面对毛泽东、邓小平多党合作思想进行了比较分析。


期刊代号:A2
分类名称:毛泽东思想
复印期号:2006 年 04 期

字号:

      随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和新中国的成立,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的合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并逐渐演变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当代中国政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作为中国共产党两代领导集体的核心,毛泽东和邓小平对这一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分别作出了创造性的理论贡献。由于各自所处的历史时期不同,加上对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对各民主党派认识上的差异,他们对多党合作的论述各有侧重,并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多党合作思想,可以分别将其概括为“体制外合作”与“体制内合作”。“体制外合作”即指统战形式的党派合作而非现代政党政治基础上的政党体制形式的合作;“体制内合作”即指以现代政党政治为基础的政党体制形式的党派合作。本文拟从“体制外合作”、“体制内合作”的内涵,形成的历史背景与理论基础及其社会影响等方面对毛泽东、邓小平的多党合作思想进行比较分析和评价,并以此勾勒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发展脉络。

      一、“体制外合作”、“体制内合作”分别是毛泽东、邓小平多党合作理论的本质特征

      新中国成立之后,毛泽东对如何继续坚持和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作出过多次阐述和论证,逐渐形成了以多党派“体制外合作”为本质特征的多党合作思想。毛泽东的这种多党合作思想论有两个基本点:

      第一,民主党派是团结、统战的对象。在新中国成立前夕召开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即明确论述了团结各民主党派及其社会基础的极端重要性,他说:“要求我们党去团结尽可能多的能够同我们合作的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它们的知识分子和政治派别”,以便在“革命胜利以后,迅速地恢复和发展生产,对付国外的帝国主义,使中国稳步地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1] (P1437)1950年毛泽东在《不要四面出击》的著名讲话中再次强调:“团结民族资产阶级、民主党派、民主人士和知识分子是对的,是必要的。……团结他们有利于劳动人民。现在我们需要采取这个策略。”[2] (P23)在这之后毛泽东又在不同的场合多次阐述要团结、联合各民主党派,把他们作为我们党统战的对象,他指出:“我们有意识地留下民主党派,让他们有发表意见的机会。”[2] (P279)“因为一个党同一个人一样,耳边很需要听到不同的声音。”[2] (P394)从毛泽东的这些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毛泽东所言团结民主党派、实行多党合作具有十分明确的统战目的。

      第二,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的合作以统一战线为组织形式。1945年6月,毛泽东在《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中指出:“统一战线,共同纲领写了,现在宪法草案的序言中也写了。要有这么一个‘各民主阶级、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的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2] (P128)1956年9月,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词》中再次强调了上述观点:“在我们继续加强全党的团结的时候,我们还必须加强各民族、各民主阶级、各人民团体的团结,继续巩固和扩大我们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3] (P81-82)在这些论述中,毛泽东将各民主党派与各民族、各民主阶级、各人民团体等同看待,将各民主党派看作统一战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毛泽东对多党派合作的论述集中到一点,那就是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的合作是统一战线范围内的合作,民主党派是团结、统战的对象,是统一战线的若干组成单位之一。这种党派合作形式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淡化了党派的政党意识,回避了从政治制度与政党政治层面来认识和定位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的关系,因而这种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是政党制度之外的合作,即“体制外合作”。这种多党派“体制外合作”的思想体现了毛泽东多党合作思想的本质特征。

      1978年以来,中国社会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作为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邓小平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从理论到实践都进行了创造性的探索。邓小平多党合作思想的出发点是从国家政治制度的高度来认识和建构多党合作制度,有力地推动了多党合作政党制度的正式形成和发展,并形成了其独具特色的“体制内合作”的多党合作思想。邓小平的这一“体制内合作”思想也包括两个基本点:

      第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是我国政治制度的一个特点和优点。1979年10月29日,邓小平在全国政协、中共中央统战部宴请出席各民主党派和全国工商联代表大会代表时的讲话中明确提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实行多党派合作,这是我国具体历史条件和现实条件所决定的,也是我国政治制度中的一个特点和优点。”[4] (P205)在这里,邓小平首次从国家政治制度的角度对多党派合作进行了理论阐述,提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合作制度是“我国政治制度”的论断,并于1987年6月在《改革的步子要加快》一文中明确而完整地提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这一政治概念。党的十三大吸收了邓小平的这一理论成果,把“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作为国家政治制度重要组成部分”在大会文件中正式确定下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