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国家现代化与人民的共同富裕是毛泽东的理想。为了实现这个理想,毛泽东在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对我国现代化的目标和实现现代化的步骤与途径进行了认真思考和探索。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毛泽东尽管做了很多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毛泽东在生前未能顺利实现自己的理想。本文拟对此作一探讨与考察。 一、毛泽东对我国现代化目标的思考 早在抗战时期,毛泽东就已经开始对我国现代化的战略目标进行了初步思考。1940年1月,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初步勾勒出自己的理想与抱负:“我们不但要把一个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受剥削的中国,变为一个政治上自由和经济上繁荣的中国,而且要把一个被旧文化统治因而愚昧落后的中国,变为一个被新文化统治因而文明先进的中国。”[1] 1944年8月,毛泽东在给秦邦宪的信中提出:“民主革命的中心目的就是从侵略者、地主、买办手下解放农民,建立近代工业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础是工厂(社会生产,公营的与私营的)与合作社(变工队在内),不是分散的个体经济。分散的个体经济——家庭农业与家庭手工业是封建社会的基础,不是民主社会(旧民主、新民主、社会主义,一概在内)的基础,这是马克思主义区别于民粹主义的地方。简单言之,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础是机器,不是手工。”[2] 在毛泽东看来,乡村与城市决不是地域上的简单划分,它代表了两种不同的生产力——手工与机器,它是两种不同社会——封建社会与民主社会的基础。在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毛泽东从近代中国的历史和抗日战争的实践,阐明了实现工业化与中国独立、自由、民主、统一的辩证关系。他说:“没有独立、自由、民主和统一,不可能建设真正大规模的工业。没有工业,便没有巩固的国防,便没有人民的福利,便没有国家的富强。”因此,“在新民主主义的政治条件获得之后,中国人民及其政府必须采取切实的步骤,在若干年内逐步建立重工业和轻工业,使中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3] 40年代末,随着中国革命的节节胜利,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向城市,毛泽东开始系统地研究中国现代化的战略目标问题。1949年3月,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第一次将工业化和社会主义联系在一起,号召全党:“在革命胜利以后,迅速地恢复和发展生产,对付国外的帝国主义,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4] 1437这是认识上的一次深化和飞跃。同年6月,毛泽东进一步提出了中国工业化的思路:“没有农业社会化,就没有全部的巩固的社会主义。农业社会化的步骤,必须和以国有企业为主体的强大的工业发展相适应。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必须有步骤地解决工业化的问题。”[4] 1477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毛泽东实现其理想和抱负提供了坚实的政治基础。但毛泽东面对的却是饱经战争创伤,经济文化特别是社会生产力极为落后的现实。对此,他有清醒的认识:“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5] 3291952年,毛泽东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明确提出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1953年12月,在修改中共中央宣传部起草的《关于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提纲》时,毛泽东增写了一些内容,把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由实现工业化进一步发展到实现工业现代化及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现代化。在这一提纲中,已经正式形成了“促进农业和交通运输业的现代化”、“建立和巩固现代化的国防”等提法。在毛泽东看来,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必由之路,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是中国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化工业社会转变的必要条件。[6] 1954年9月,毛泽东在第一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的开幕词中向全国人民宣告:“准备在几个五年计划之内,将我们现在这样一个经济上文化上落后的国家,建设成为一个工业化的具有高度现代文化程度的伟大的国家。”[5] 350根据毛泽东的设想,周恩来在这次会议上代表中共中央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他说:“我国的经济原来是很落后的。如果我们不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我们就不能摆脱落后和贫困,我们的革命就不能达到目的。”[7] 132这是“四个现代化”的最初提出,主要体现了物质文明的要求。1956年4月,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要求把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把一切直接的和间接的力量调动起来,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次年3月,毛泽东在一次讲话中又指出:“我们一定会建设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8] 268在这里,毛泽东提出了建设现代科学文化的问题,体现了国家现代化对精神文明的要求。 1964年12月,周恩来根据毛泽东的提议,在第三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上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建设四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的战略目标:“今后发展国民经济的主要任务,总的说来,就是要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7] 439这就是毛泽东所设计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战略目标。这个战略目标既符合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又顺应了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一个正确的战略思想。为了加强全国人民对这个战略思想的认识和理解,毛泽东多次从历史和世界格局变化发展的战略高度,阐述了在我国建立现代化物质基础的紧迫性和重要性。1956年8月30日,毛泽东在党的八大预备会议上,从世界格局变化发展的战略高度深刻地阐述了中国现代化的极端紧迫性和严肃性:“美国建国只有一百八十年,它的钢在六十年前也只有四百万吨,我们比它落后六十年。假如我们再有五十年、六十年,就完全应该赶过它。这是一种责任。你有那么多人,你有那么一块大地方,资源那么丰富,又听说搞了社会主义,据说是有优越性,结果你搞了五六十年还不能超过美国,你像个什么样子呢?那就要从地球上开除你的球籍!所以,超过美国,不仅有可能,而且完全有必要,完全应该。”[8] 881963年9月,毛泽东在修改《关于工业发展问题(初稿)》时写道:“我国从19世纪40年代起,到20世纪40年代中期,共计105年时间,全世界几乎一切大中小帝国主义国家都侵略过我国,都打过我们……如果不在今后几十年内,争取彻底改变我国经济和技术远远落后于帝国主义国家的状态,挨打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应当以有可能挨打为出[发]点来部署我们的工作,力求在一个不太长久的时间内,改变我国社会经济、技术方面的落后状态,否则我们就要犯错误。”[9] 347在这段话中,毛泽东从历史教训的角度阐明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极端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