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县级审计发展趋的几点思考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安徽审计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V3
分类名称:审计文摘
复印期号:2005 年 09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一、转变审计工作思路,调整审计工作重点

      随着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审计监督的领域和内容发生了很大变化,传统的审计对象日渐减少,主要表现为:一是大量的县级国营企业实行股份制改制、改组、改造或出售,国有企业审计对象越来越少。二是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和政府采购制度建立后,行政事业单位普遍实行了财务集中管理,行政事业审计范围不断缩小。三是现行审计管辖原则是以财政财务隶属关系和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关系划分,受此原则制约使得县级审计机关的审计范围逐渐减少。为此,县级审计机关转变工作思路,调整审计重点:一要将财政资金支出审计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促进财政预算支出的规范运行。二要推动行政事业、社会保障、农业与资源环保、固定资产投资等专业审计的深入开展。三要扩大经济责任审计的覆盖面。四要进一步加强乡镇审计,促进中央“三农”政策的贯彻落实。五要沿着公共资金使用效能和环境资源效益两条主线循序渐进地开展效益审计。

      二、整合审计人力资源,提升审计工作效能

      一是加大对审计工作的宣传力度,进一步赢得当地党委、政府的支持,积极争取增加事业经费和人员编制,为审计事业的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二是抬高审计机关进人的门槛,重视机关人员尤其是县局领导的输入质量,国家审计署和省级审计机关应加强与组织、人事部门的协调,尽快制定必要的任职资格条件,严格把好进门入口关。三是强化审计人员的在职学习和培训。县级审计机关要逐步建立健全审计人员终身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制定有关规章制度,将在职审计人员每人每年至少不低于20个工作日的教育培训时间作一个刚性规定。同时,要鼓励审计人员利用业余时间自学“充电”,积极引导他们不仅要更新以往掌握的会计、审计知识,而且还要学习法律、计算机、工程技术、经济管理、金融、外语等相关学科的知识,加快实现审计人员由“财务型”向“复合型”、“知识型”的转变。四是实行审计组主审负责制。牢固树立全局“一盘棋”思想,打破股室界限,在全局范围对审计组进行科学配置、优化组合,形成最佳阵容,实现审计效能最大化;有计划的安排县级审计人员参加省审计厅或市审计局组织的大项目审计组,让他们亲历一些大项目审计过程,不断提高县级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五是对不带乡镇的市辖区审计机关实行市局派出试点。在市审计局设立派出科,由派出科负责不带乡镇的市辖区的审计工作,以减少部分市辖区因“小而全”而造成的人力、财力资源浪费,进一步提升审计工作效率、提高审计工作质量。

      三、改进审计技术方法,加快审计信息化建设

      第一,从工作需要出发,本着适度超前的原则,及时更新计算机设备,加快局域网建设步伐,建立审计数据库和审计台账,实现各科室在单位内部传递信息、共享资源,使审计工作由单一的静态审计转为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第二,加大对现职审计人员计算机知识技能、信息网络技术、会计审计电算机等方面知识的培训力度。就目前情况来讲,除对现有审计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外,还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尽量让审计人员工作之余多接触计算机,通过人机感情的建立,尽快使审计人员增强对计算机的了解和认识;二是结合审计项目,搞好攻关,使审计人员在干中学、在实践中练;三是根据工作需要,可采用短期外聘的方式,聘用计算机专业人员,以降低成本。第三,推广已经审计系统评审的审计软件的应用,为审计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第四,完善计算机审计考核办法,制定激励和奖励措施,对审计经验进行总结,形成县级审计专家经验库。第五,利用计算机技术,科学制定审计项目计划,合理确定审计内容,并规范计算机审计取证方式、审计文书及有关资料的格式。

      四、加强审计法制建设,改善审计执法环境

      审计执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由于我国的法制建设正处于不断发展与完善之中,对一些问题的评价,有时会出现评价依据含糊不清,或法规和政策的解释大相径庭,使审计人员无所适从,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二是审计所依据的法定预算的刚性不够,造成审计机关在开展预算执行审计时比较被动;三是在对权力的审计监督中,遇到的问题形形色色,目前仍无完善的法律法规条文来评判,有时只能凭借政策来处理,对行使权力应负的经济责任也无法作出规范性的审计评价;四是一些地方党政领导从地方利益出发,干预审计工作,“过滤”审计结果,使审计机关很难把查出的问题如实、完整地反映在审计报告中;五是一些被审计单位过多地考虑本单位利益,对审计工作有抵触情绪,造成审计决定执行难,等等。这些情况的存在,都不同程度地增加了审计机关依法审计的难度,导致了审计评价、审计结论、审计处理处罚在一定程度上的随意性,致使审计工作隐含着极大的行业风险。因此,一方面要不断加强审计内、外部法律法规建设,让审计机关的每一个执法行为都处于法律法规的约束之下,真正保障审计机关在审计工作中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另一方面要加强审计宣传,协调审计机关与各有关单位、部门的关系,完善内部管理机制,进一步扩大审计的社会影响树立审计机关良好的自身形象,最大限度地赢得社会的理解和支持,为审计执法创造更加宽松的内、外部环境。

相关文章: